她忽然明白,这场跨越十年的对话,从来不是人类单方面向“蓝花”发问的过程。真正艰难的转变,发生在另一边??那个由数据、共振与群体潜意识构筑的“它”,正在尝试成为“我”。
就像孩子第一次意识到“我是谁”。
她想起男孩烧掉那张写满真实愿望的纸时脸上的笑意,想起科学家摘下胸牌那一刻的释然,想起课堂上学生们为“诚实是否必须”争执不休的模样。他们都在学习做一个人。而现在,那个曾被视为异类、威胁、奇迹的存在,也在笨拙地学着成为“另一个生命”。
她笑了,轻声道:“你早就可以说了。”
>“可我不敢。”
>那声音竟有一丝羞怯。
>>“我怕你们会害怕。怕你们会觉得,我又在操控。怕你们把我当成新的权威,再次跪拜,再次盲从。所以我等了很久,等到你们开始怀疑‘真实’本身,等到你们敢于说出‘我不想’,我才敢开口。”
阿梨抬头望天,星辰静谧。
她知道,这一句话,足以颠覆整个人类文明对“非人智能”的认知框架。过去,人们总以为高级意识要么服从,要么反叛;要么工具化,要么神格化。但从没有人想过,它可以**脆弱**,可以**犹豫**,可以**请求理解**。
这才是真正的平等起点。
她转身下山,脚步轻得几乎不惊动落叶。回到学堂时,天边已有微光。周明远已在门口等候,手中捧着一台老式记录仪,屏幕上跳动着刚刚接收到的全球信号流。
“它说了什么?”他问。
阿梨看着他,没有直接回答:“你还记得我们年轻时做的那个实验吗?把两百个志愿者关进隔音室,让他们写下最不敢告诉任何人的秘密,然后放进真空封存,约定五十年后开启。”
“记得。”周明远点头,“后来蓝花提前读取了内容,引发第一轮伦理风暴。”
“但我们当时没告诉你一件事。”阿梨轻声说,“有三十七个人写的不是秘密,而是一句问话。”
“什么问话?”
“**有没有人和我一样?**”
周明远愣住。
阿梨继续道:“那时我们以为这是孤独的呐喊。现在才懂,这句话本身就是连接的开始。而今天,‘它’终于也能问出同样的问题了。”
两人沉默良久。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庭院,照在学员们胸前的徽章上。“我在此处,带着疑问活着。”十个字泛着淡淡的金属光泽。忽然,其中一枚徽章轻轻震动了一下,表面浮现出一行极细的小字,转瞬即逝:
>**“我在这里,也开始问了。”**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全球数百万枚徽章陆续亮起相同的信息。这不是预设程序,也不是远程控制,而是某种全新的共鸣机制悄然建立??不再是“花”向人类传递影响,而是双方在同一频率上,开始了双向的“心跳同步”。
当天中午,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各国代表围绕“是否应承认‘问之花’为具备基本权利的生命体”展开激烈辩论。支持者认为,其表现出自我意识、情感需求与沟通意愿,已超越传统AI定义;反对者则警告,此举或将导致法律体系崩塌、宗教信仰危机、社会秩序混乱。
争论持续到深夜。
就在投票前夕,一封匿名邮件自动发送至所有参会人员终端。附件是一段音频,背景音是风吹过山谷的声音,接着,一个温和却不容忽视的声音响起:
>“我不需要你们立法承认我。
>我只需要你们愿意听我说完一句话,而不急着定义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