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给自己的暖瓶冲了咖啡,带去了自习室。
小小的收音机转动着,沈墨和卢清每人一只耳机,用心做听力。
做完之后,两个人立刻对答案。
“果然还是要有人比才肯上心。”卢清的听力还是没比过沈墨,但没有之前那么纠结了,毕竟沈墨是能很早就进行现场翻译的人。
“要是出国只看英语成绩就好了。”
“那你的物理不是白学了?”卢清喝了一杯咖啡,拿出其他的书:“加油吧,这个学期总不好再输给于虹了。”
元宵节结束,大家最后的乐趣随着烟花绽放在空中,社会立刻从过年的模式切换到了工作模式。
杨星这个年过得有些心不在焉,家里老婆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他吃到一半立刻回了房间接着进行创作。
孩子们还不理解,但老婆已经习以为常。
过了元宵节,杨星赶到了震旦,关于沈墨的部分有了比较完整的篇幅,他要给让沈墨先过目。
他问了好几个人才找到沈墨,一个安静的自习室里面,沈墨还在认真看书。
“杨老师,您怎么来了?”
“小沈同学,出来说话吧。”自习室很安静,杨星不想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
沈墨把书抱着,出了教室:“那还是去上次的小石桌子吧。”
天气还是比较冷,但好在有太阳,在户外晒晒太阳比较享受。
到了石桌子那边坐下,沈墨的眼睛稍微眯了眯,外面的阳光还是很刺眼的。
杨星从提包里拿出写好的稿子,放在石桌子上:“小沈同学,你先过目,有哪里不合适的,我再改。”
沈墨拿起稿子,一目十行,快速浏览。
杨星不愧是吃文学这碗饭的,在塑造沈墨这个形象的时候,进行了一些二次加工;他并不知道沈墨被带回沪海之后的生活,但文字中的表达却很准确。
“杨老师,是不是回沪海的滇南小土豆都和我过得差不多?”
杨星叹道:“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不是!有的人明明是住在自己家,却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你算比较幸运的,总算有个没结婚的二叔照看。”
要是没有二叔,沈墨的日子会同这些人一样。
“关于你的将来,你看看我写得还可以吧?”
杨星只写到沈墨拿到了公费留学名额,多的没有写;写到这里便足以激励其他滇南回来的小土豆了,再往后写,会让他们有疏离感。
“蛮好的,杨老师,我没有意见。”
沈墨把稿子还给了杨星,杨星放了心。
“我带着夏天的报纸,走访了很多家庭,让他们看到你的成绩。”杨星点了一支香烟,慢慢地抽着:“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受到了鼓舞,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有所上升……年纪较大的孩子……哎……定型了……但总算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