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三年的初冬,苏州码头上的风总带着一股子缠人的水汽。
那凉意不似塞北的风那般凛冽如刀,直往骨缝里钻,反倒像浸了温酒的棉絮,轻轻裹在人身上,却能一点点把湿冷渗进衣料里。
谢承业拢了拢身上的墨色锦袍,指尖触到领口细密的云纹绣线时,又忍不住往江面望了一眼——雾色蒙蒙里,“平江号”
的帆影终于从水天相接处露了头,像一片被风慢慢吹近的云。
他身边跟着的小厮阿福捧着个暖手炉,见东家踮着脚张望的模样,忍不住低声劝:“东家,风大,您再往后退退?船总要半个时辰才靠得稳,冻着可就不好了。”
谢承业却没动,只摆了摆手,目光仍牢牢锁在那艘越来越近的船上。
十六年了,从阿楠被掳走时的垂髫稚子,到如今挺拔青年的模样,他无数次在梦里描摹过这一天,可真到了眼前,倒觉得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连呼吸都慢了半拍。
“平江号”
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乌木船身被江水浸得亮,船舷边挂着的铜铃随着水波轻轻晃动,叮铃的声响穿过雾气飘过来,竟让谢承业眼眶了热。
他看见甲板上人影晃动,很快就锁定了那个站在船尾的身影——月白长衫被江风掀起一角,身姿是常年习武人才有的挺拔,哪怕隔着几十丈远,也能看出那人站得笔直,像株在风沙里扎了根的白杨。
“阿楠!”
谢承业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颤抖。
阿福也凑过来瞧,笑着点头:“可不是嘛!
瞧那身段,一看就是咱们大少爷!”
说话间,船已经缓缓驶进码头,纤夫们喊着号子拉着缆绳,船身擦着码头的青石板停下,溅起细碎的水花。
谢承业没等船板搭稳,就提着袍角快步冲了上去。
甲板上的谢浩楠似乎也刚反应过来,转过身时,两人的目光正好撞在一起。
几个月不见,可那双眼睛里的熟悉感,却像陈酒般一下子漫了出来。
谢承业上前一步,一把将人搂进怀里,手臂收得极紧,仿佛要把这十六年的空缺都补回来。
“阿楠,”
他声音有些哑,拍了拍对方的后背,又松开手,仔细打量着他,“瘦了些,也高了,——来,让爹爹再看看。”
谢浩楠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弄得有些僵硬,手指下意识地攥紧了腰间的革带。
他常年穿惯了铠甲,此刻身上的月白长衫料子柔软,却让他觉得浑身不自在,连肩膀都绷得紧。
听着谢承业的话,他只能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对方鬓角的几缕银丝上,心里竟泛起一阵陌生的酸涩。
眼前的人是他的爹爹,那个总把他扛在肩上的模糊记忆里的人,现在清晰地站在他的面前。
“到家了。”
谢承业又拍了拍他的肩膀,指尖触到对方紧实的肌肉时,忍不住叹了口气——这都是在沙场上练出来的筋骨,不知道这些年,阿楠到底受了多少苦。
他拉着谢浩楠往船下走,边走边指了指码头边的马车:“家里的车早候着了,祖母母亲和妹妹们都在家等着,咱们这就回去。”
谢浩楠跟着他走下船板,脚掌踩在码头的青石板上时,竟有些虚浮。
他低头看了看水面,江风把水面吹得微微晃动,倒映出的人影穿着素净的长衫,眉眼间带着江南人的温润,可那双眼睛里的疏离,却和这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
他的名字从“王石”
到“谢石”
,如今又被叫做“阿楠”
,叫了许多年的名字突然被换成“谢浩楠”
,倒像是在叫另一个人。
腰间的玉佩硌了他一下,是谢承业离开雄州时候送他的,青白色的玉料,上面刻着“谢”
字,和他模糊记忆里丢失的那块一模一样,只是这一块的边角被磨得光滑,少了当年的锐气。
“上来吧,车里暖和。”
谢承业掀开马车的棉帘,一股暖意扑面而来。
车厢里铺着厚厚的狐裘垫子,小几上放着一壶温好的黄酒,旁边还有两碟精致的茶点。
谢浩楠弯腰坐进去时,不小心碰了一下车厢壁,出轻微的声响,他下意识地绷紧了后背——在军营里,任何一点多余的动静都可能引来警惕,这习惯竟一时改不过来。
谢承业没注意到他的小动作,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