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北伐之策,以慰宗公在天之灵!”
百官纷纷附和,声泪俱下,朝堂之上的悲戚之气,久久不散。
即便是那些平日里尸位素餐、无所作为的官员,此刻也无不动容。
黄潜善此刻也红着眼圈,低声啜泣,他虽无报国之志,却也深知宗泽的存在意味着什么——那是大宋江山的屏障,是百姓安稳的依靠。
此刻屏障倾颓,他心中既有悲痛,也有对未来的惶恐,不由得真心为宗泽的离世而哀伤。
消息传到边关,宗泽昔日麾下的将士们更是悲痛欲绝。
黄河岸边的军营中,将士们听闻死讯,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聚集在中军大帐外,齐刷刷跪倒在地,哭声震彻云霄。
一位断臂的老兵,挣扎着从病榻上爬起,由战友搀扶着跪在地上,望着南方东京的方向,泣血道:“宗帅!
您教导我们精忠报国,您带领我们抗击金贼,如今您走了,我们定不负您的嘱托,誓死保卫黄河,他日必渡河北伐,收复中原!”
说罢,重重磕了三个响头,额头鲜血直流,却浑然不觉。
军营中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为这位老帅送行,将士们的哭声与风声、黄河的涛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悲壮的挽歌。
地方州县的官员百姓,也纷纷举行哀悼之礼。
南京应天府,知府率领官吏百姓在府衙前设灵祭拜,焚香烧纸,哭声不绝;西京洛阳,士人百姓自聚集在城楼上,遥望东京,诵读祭文,悲声震天;江南各州府,百姓们也纷纷挂起白幡,为宗泽祈福,感念他坚守东京、庇护半壁江山的功绩。
无论远近,无论官民,无不以自己的方式悼念这位忠肝义胆的老帅,真正应了“朝野之人,无论贤愚,相吊出涕”
。
三学之中,太学、武学、律学的士人学子们,听闻宗泽死讯,更是悲痛万分。
这一千多名士人,多是心怀家国、渴望收复中原的热血青年,宗泽的忠义之举、北伐之志,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敬仰的楷模。
消息传来,太学的明伦堂内,学子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典籍,失声痛哭。
有位年轻学子,想起宗泽数次亲临太学勉励诸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想起老帅鬓斑白却依旧壮志凌云的模样,悲愤交加,猛地将手中的《论语》掷在地上,放声喊道:“宗帅虽死,忠义不灭!
我等必继公之志,以笔为剑,以文为戈,呼吁北伐,收复中原!”
此言一出,众学子纷纷响应,当即决定联名撰文,祭悼宗泽。
他们自聚集在太学的藏书阁前,摆上案几,备好笔墨纸砚,焚香祭拜后,便挥毫泼墨。
年长的学者,饱经沧桑,笔锋沉稳,字里行间满是缅怀与敬重,祭文中写道:“公以七十高龄,守东京之危城,拒金贼之锐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弥留之际,三呼渡河,其志可昭日月,其忠可泣鬼神……”
年轻的秀才,意气风,笔走龙蛇,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激昂,文中疾呼:“金贼未灭,中原未复,二圣未归,公虽长眠,北伐之志不可断!
我等学子,当以公为榜样,奔走呼号,唤醒民心,助大宋匡扶社稷,还我河山!”
武学的学子们,多是武将之后,性情刚烈,他们的祭文字字铿锵,充满了铁血之气:“公为将,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为公,鞠躬尽瘁,为家国耗尽心血。
今公辞世,我等必承公之遗志,苦练武艺,他日从军,渡河北伐,斩将搴旗,以报公之恩,以雪国之耻!”
律学的学子们,则以律法为引,在祭文中痛陈金贼暴行,呼吁朝廷坚守宗泽之策,以法治国,以武强国,早日收复中原。
一千多名士人,或伏案疾书,或低声啜泣,或相互勉励。
笔墨与泪水交织,悲愤与壮志共存。
案几上的香烛燃烧着,青烟袅袅,映照着一张张年轻而坚定的脸庞。
他们的祭文,有的长歌当哭,悲怆动人;有的慷慨激昂,振聋聩;有的言辞恳切,满含期盼。
这些祭文,很快便传遍了东京城,传遍了大宋的州府郡县,每一篇都承载着士人们的敬意与决心,每一字都诉说着宗泽的忠义与伟大。
太学的山长,须皆白的老者,望着眼前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与感动。
他拿起一篇学子的祭文,轻声诵读,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