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赶集日,春风带着暖意吹过镇街,油菜花香混着玉米粑的甜香,让整个集市都透着股鲜活的气息。
春花正忙着给顾客装粑,三秒在一旁吆喝,忽然有两个穿着浅蓝色工作服、挂着工作证的人停在摊前,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大姐拿起一个玉米粑,仔细看了看包装,又闻了闻香味,笑着问:“姑娘,这是你自己做的玉米粑?用什么做的呀?”
春花赶紧放下手里的活,回答:“大姐,这是用我们望海坡自己种的甜玉米做的,还掺了点小米面,老面酵,松柴火蒸的,没加任何添加剂,您可以尝尝。”
说着,她递过一块试吃的粑。
大姐接过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好吃!
口感软和,还有自然的玉米香,比我之前吃的那些冻粑地道多了!
我们是县农业局的,下周要在县里办农展会,想找些原生态的农产品当伴手礼,你这玉米粑太合适了!
我想订五百个,三天后就要,你能不能做出来?”
“五百个?”
春花和三秒都愣住了——平时春花一天最多做三十斤,也就六十来个,五百个是她近十天的量,而且只有三天时间,单靠她一个人肯定做不完。
三秒先反应过来,拉了拉春花的衣角,小声说:“能做!
咱们找合作社的人帮忙,肯定能赶出来!”
春花也缓过神,看着大姐期待的眼神,用力点头:“能!
大姐,您放心,三天后我一定按时交货!
您想要什么口味的?甜口和咸口各多少?”
“甜口和咸口各一半吧,包装就用你这个玉米叶,再系上红绳,看着喜庆又有乡村特色。”
大姐拿出纸笔,记下春花的联系方式和地址,“这是定金,剩下的钱交货时一起给你。
农展会上要是反响好,以后我们可能还会长期订。”
送走县农业局的人,春花心里又激动又紧张,手心都攥出了汗。
三秒拍了拍她的肩膀:“别慌,咱们现在就回合作社,找大家帮忙。
合作社有库房,有石磨,人多力量大,肯定能赶出来!”
两人赶紧收摊,骑着车往合作社赶。
路上,春花已经开始盘算:五百个玉米粑,按每个二两算,需要五十斤玉米、十二斤小米,还得准备足够的玉米叶、老面引子和芝麻盐。
这些原料合作社里都有,只要大家肯帮忙,应该没问题。
回到合作社,春花把订五百个玉米粑的事跟大家说了,还没等她说完,陈老五就率先举手:“我来帮忙!
我力气大,负责磨浆、劈柴火!”
“我也来!
我在家常做面食,包馅、蒸粑我都在行!”
王二婶也跟着说。
“还有我!
我可以帮忙选玉米、剥玉米叶!”
大家纷纷响应,没一会儿就凑齐了十几个人。
合作社的李大叔还主动帮忙统计原料:“玉米和小米合作社的仓库里有现成的,玉米叶得去地里现掰,芝麻盐我让人去镇上买,老面引子春花你家有,咱们现在就分工,争取今天就开始做!”
当天下午,合作社的库房就热闹起来——有人负责选玉米、剥玉米叶,有人负责磨浆、和面团,有人负责包馅、装蒸笼,有人负责烧火、蒸粑。
库房里蒸汽腾腾,玉米的甜香、小米的醇香混在一起,飘得老远。
春花和三秒穿梭在人群中,一会儿指导大家包馅的手法,一会儿检查粑的生熟,忙得脚不沾地。
可刚忙了没多久,新的问题就来了——玉米叶不够用了。
之前准备的玉米叶只够做两百个粑,剩下的三百个还需要很多玉米叶。
“我去地里掰!”
小兰自告奋勇,“我家地里种了不少玉米,现在正是苞叶厚实的时候,我再叫上几个邻居,肯定能掰够!”
小兰带着几个人去了玉米地,夕阳西下的时候,她们拉着满满一三轮车玉米叶回来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沾着泥土,衣服也被露水打湿了,可眼里却满是干劲。
“春花姐,玉米叶够了!
咱们继续做!”
当天晚上,库房里的灯一直亮到后半夜。
大家轮流休息,轮流干活,炭火盆里的火一直没灭,蒸笼里的粑一笼接一笼地蒸出来。
王二婶给大家煮了玉米须水,李大叔还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