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赶集日,气温渐渐回暖,镇街上的人比年前更多了。
春花的玉米粑摊子前依旧排着队,竹篮里的粑裹着玉米叶,老面的醇香飘得老远。
忽然,队伍里传来一阵嘟囔声:“三块钱一斤?也太贵了吧!
街口那家糕点摊,卖的蛋糕、桃酥才两块五一斤,你这玉米粑凭啥卖这么贵?”
春花抬头一看,说话的是个穿着灰色外套的大叔,他正皱着眉头,手里拿着一个玉米粑翻来覆去地看,脸上满是不乐意。
周围的人也纷纷看了过来,有的还跟着点头:“是啊,是有点贵,能不能便宜点?”
春花心里没慌,她放下手里的油纸,笑着走到大叔身边,指了指街口的糕点摊:“大叔,您说的那家糕点摊我知道。
他们卖的糕点,里面加了糖精、面粉、黄油,有的还加了防腐剂,成本低,所以卖得便宜。
您再看看我这玉米粑——”
她拿起一个玉米粑,剥开一点玉米叶,露出里面金黄的粑体:“我这粑是用咱望海坡自己种的‘三秒种’甜玉米做的,还掺了点小米面,没加一点糖精、面粉,更没加防腐剂,用的是老面酵,松柴火蒸的,连包装都是自家的玉米叶。
您尝尝,就知道这味道跟那些加了添加剂的糕点不一样,吃着放心,也更健康。”
说着,春花掰下一小块玉米粑,递到大叔手里:“大叔,您免费尝尝,要是觉得不值这个价,我一分钱不收您的。”
大叔半信半疑地接过玉米粑,放进嘴里嚼了嚼。
刚咬下去,他的眉头就舒展了——玉米的甜、小米的颗粒感,还有老面的醇香,在嘴里慢慢散开,没有一点齁甜的感觉,是那种自然的清甜,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玉米香。
他又嚼了两口,忍不住说:“嗯?这味道确实不一样,比那些糕点香多了,还不腻。”
“大叔,您再想想,”
春花继续说,“我这玉米粑都是现做现卖,早上五点就起来磨浆、酵,蒸好后赶紧拉来赶集,保证新鲜。
那些糕点都是提前做好的,有的放了好几天,口感和新鲜度都差远了。
而且我这粑是纯粗粮做的,对身体好,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吃着放心。”
周围的人也纷纷点头,有个大妈跟着说:“我觉得不贵!
现在啥东西不涨价?纯手工做的东西,还没加添加剂,三块钱一斤真不多。
我上次在县城买的玉米粑,比这个小,还卖四块钱一斤呢!”
“是啊,”
另一个大爷也说,“一分钱一分货,好东西就该卖这个价。
我天天来买,吃着放心,孩子也爱吃,比那些加了糖精的糕点强多了!”
大叔听完,脸上的不乐意全没了,他笑着说:“姑娘,你说得对!
这粑确实值这个价,吃着放心,味道也好,贵点也该!
给我称两斤,甜口和咸口各一半!”
“好嘞!”
春花赶紧给大叔称玉米粑,还多送了他一小块:“大叔,谢谢您理解!
这是送您的,您尝尝咸口的,也好吃!”
大叔接过玉米粑,笑着说:“姑娘,你这丫头实诚,以后我就来你这儿买粑,不买别家的了!”
解决了定价的小插曲,队伍又恢复了秩序。
有个刚排队的阿姨好奇地问:“春花,刚才那人说贵,你咋一点都不慌呢?换我早就不知道该咋说了。”
春花笑着说:“阿姨,我这粑的成本和品质我心里有数。
定价不是随便定的,得考虑成本,也得让大家觉得值。
我这粑用的都是好材料,纯手工做的,卖三块钱一斤,既能保证我不亏本,也能让大家吃到健康的东西,这定价很合理。
要是为了便宜,用不好的材料,或者偷工减料,那砸的是自己的口碑,以后就没人买了。”
阿姨点点头:“你说得对!
做生意就得实诚,不能只图便宜,不顾品质。
你这粑我买过好几次了,确实好吃,我家孙子就爱吃你做的,别的都不吃。”
赶集快结束的时候,张老板也来了,他听旁边的摊贩说了刚才定价的事,笑着对春花说:“春花,你这定价的学问掌握得不错!
现在很多人买东西,不是只看价格,更看品质和健康。
你这粑品质好,又健康,定价合理,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