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望海坡,田埂上积了层薄霜,早上出门得裹紧棉袄,可合作社的院子里却透着暖意——春花刚把给镇中学食堂送的玉米粑装上车,村会计李大叔就揣着算盘走了进来,笑着说:“春花,你这玉米粑天天卖得红火,我来帮你算笔账,看看你这小生意到底能赚多少!”
春花正擦着竹篮,听了这话愣了愣:“李大叔,我没细算过,就知道卖一个赚一个,您还会算这个?”
“我当会计这么多年,算成本可是老本行!”
李大叔找了个小马扎坐下,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和算盘,“来,你跟我说说,做玉米粑都要啥原料,每样多少钱,我给你细算细算。”
春花搬了个凳子坐在旁边,认真地说:“主要是玉米,咱合作社的‘三秒种’甜玉米,自己种的,成本五毛一斤;然后是小米,也是自己种的,成本六毛一斤,按八比二的比例掺,一斤混合原料里,玉米八两、小米二两,算下来原料成本差不多五毛二一斤。”
李大叔拿着笔在本子上记着,嘴里念叨:“玉米五毛斤xo8=四毛,小米六毛斤xo2=一毛二,原料成本合计五毛二一斤,没错。”
他又问:“那柴火呢?你用的松针和松木枝,是自己捡的,没花钱吧?”
“对,柴火是后山捡的,不用花钱。”
春花点头,“还有玉米叶包装,也是自己地里的,也没成本。
就是偶尔买些红绳,一卷一块钱,能用好久,分摊到每斤粑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李大叔把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算完后抬头说:“那这样算下来,一斤玉米粑的成本主要就是原料五毛二,再加上磨浆、酵的人工成本——你自己做,不算工钱的话,一斤成本撑死不到一块五。”
“这么低?”
春花有些惊讶,她之前以为成本会更高。
“你自己种的玉米和小米,省了最大的一笔成本!”
李大叔笑着说,“你再说说,你这玉米粑卖多少钱一斤?”
“甜口的三块五一斤,咸口的四块一斤,平均下来差不多三块六一斤。”
春花回答。
李大叔又拨动算盘,很快就算出了结果:“按三块五一斤算,一斤能赚两块钱;就算按三块钱一斤算,一斤也能赚一块五。
你每天卖二十斤,一天就能赚三十到四十块,一个月按二十五个赶集日算,就能多赚六百到八百块!”
“这么多?”
春花眼睛瞪圆了,她从没算过这么细,没想到一个月能赚这么多,“比单纯卖玉米强多了!
之前卖玉米,一斤才卖八毛钱,二十斤玉米才卖十六块,现在做成粑,二十斤能卖七十块,差了四五倍!”
“可不是嘛!”
李大叔把账本推到春花面前,“你看,这就是农产品深加工的好处。
把玉米做成玉米粑,附加值翻了好几倍,赚的钱自然就多了。
而且你这玉米粑口碑好,以后要是能扩大规模,赚得还能更多!”
春花看着账本上的数字,心里又惊又喜。
她想起刚开始试做玉米粑的时候,只是想让大家尝尝望海坡的甜玉米,没想到竟然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
而且这生意不仅能让自己赚钱,还能带动合作社的玉米和小米销售,真是一举两得。
“李大叔,您再帮我算算,要是以后雇人帮忙,成本会增加多少?”
春花忽然想起,要是订单再多,自己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得雇人帮忙。
李大叔想了想,说:“要是雇个人帮你磨浆、蒸粑,一天给五十块工钱,按每天卖二十斤算,每斤成本增加两块五,那一斤还是能赚一块钱左右,依旧比卖玉米划算。
而且雇人能提高效率,你能多做些粑,卖得更多,赚的钱也会更多。”
春花点点头,心里有了底。
她又问:“要是以后把玉米粑卖到县城或者贵阳,加上运费和包装费,成本会增加多少?”
“卖到县城,运费一斤大概一毛钱;卖到贵阳,运费一斤大概三毛钱。
加上额外的包装费,一斤成本增加四到六毛钱,就算卖四块五一斤,依旧有利润空间。”
李大叔耐心地算着,“而且大城市的人更愿意为这种原生态的农家美食买单,定价还能再高一点。”
听李大叔这么一说,春花心里的思路更清晰了。
她知道,玉米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