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你又做啥好吃的呢?闻着比上次的玉米粑还香!”
春花笑着说:“掺了点小米面,调整了配方,等会儿蒸好了,您可得好好尝尝,给提提意见。”
没一会儿,玉米粑蒸好了。
揭开蒸笼盖,热气裹着香扑面而来,这次的玉米粑颜色比之前深了点,是淡淡的米黄色,表面能看见细小的小米颗粒,看着就比之前的有嚼头。
春花用筷子夹起一个,放在盘子里,等凉了点,先咬了一口——牙齿刚碰到粑,就感觉到了小米的颗粒感,不像之前那样一入口就黏在牙上,嚼起来沙沙的,玉米的甜和小米的香混在一起,顺着喉咙往下滑,一点都不噎人,咽下去后,嘴里还留着淡淡的米香。
“好吃!”
春花眼睛亮了,又咬了一大口,“真的不黏了!
还有小米的香味,比之前的还好吃!”
三秒走过来,也尝了一个,点着头说:“嗯,这比例刚好。
小米的颗粒感中和了黏性,还没盖过玉米的甜,口感更丰富了。
你看,之前的粑一捏就粘手,现在捏着是紧实的,不粘手,也不噎人。”
他拿起一个玉米粑,用手捏了捏,松开后,粑很快恢复了形状,一点都不粘手。
陈老五早就等不及了,拿起一个就往嘴里塞,嚼了两口,连连点头:“好!
这个好!
比之前的强太多了!
不黏牙,还带着小米的香,我这牙口不好的,吃着也不费劲!”
王二婶也尝了一个,笑着说:“春花,你这脑子真灵光!
这么一改,玉米粑更受欢迎了!
下次赶集,我多买几个,给我那小孙子当零食吃,他肯定喜欢!”
合作社的人都尝了,没一个说不好的,春花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她看着蒸笼里剩下的玉米粑,想着明天赶集一定要多做些,让顾客们尝尝改良后的味道。
第二天赶集,春花特意在摊子前立了个小牌子,写着“新配方玉米粑,不黏不噎,加了望海坡新收小米”
。
刚开始,还有人犹豫,可尝过之后,都赞不绝口:“这新配方的就是好!
吃着爽口!”
“比之前的好吃多了,还有小米的香味!”
没一会儿,摊子前就排起了队,比之前还热闹。
正忙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笑着问:“姑娘,你这玉米粑是自己做的?我是镇中学食堂的,想问问你能不能给食堂供货?我们早上给学生做早餐,你这粑不黏不噎,还健康,学生们肯定喜欢。”
春花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她从没想着给食堂供货,只想着赶集卖卖。
旁边的三秒赶紧说:“能!
当然能!
您想要多少?我们保证新鲜,每天现做现送!”
食堂的人笑着说:“先订五十个试试,要是学生们喜欢,以后就长期订。
每天早上七点前送到学校食堂就行,价钱按你赶集卖的来,咋样?”
“行!
没问题!”
春花赶紧点头,心里又激动又欢喜——没想到改良了配方,不仅顾客更满意了,还接到了食堂的订单,这可比赶集卖得更稳定,也更省心。
当天下午,春花就按订单做了五十个玉米粑,用干净的竹篮装好,三秒骑着三轮车,陪着她一起送到镇中学食堂。
食堂的师傅尝了,笑着说:“这粑做得实在,比外面买的那些加了糖精的强多了,学生们肯定爱吃。”
从学校回来的路上,春花坐在三轮车后座,风拂过脸颊,带着玉米和小米的清香。
她看着望海坡的方向,心里满是希望——原来只要用心听顾客的意见,不断调整,就能把小事做好。
这小小的玉米粑,从试做、赶集,到调整配方、接到食堂订单,一步步走下来,不仅让她尝到了成功的甜,也让她看到了望海坡农产品的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春花每天都按时给镇中学食堂送玉米粑,学生们的反馈都很好,食堂很快就把订单加到了一百个。
赶集的时候,改良后的玉米粑也成了“抢手货”
,很多人都是专门来买新配方的,还有人问能不能多加点小米面,春花笑着说:“两成刚好,多了就盖过玉米的甜了,您放心,这比例是试过的,最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