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把望海坡的黄土坡晒得暖融融的,李大叔家那三亩曾蔫得打卷的土豆地,如今已是一片喜人景象。
翠绿的土豆叶在风里舒展着,层层叠叠遮住了地面,偶尔能看见几株白色、紫色的土豆花,藏在叶间轻轻摇晃。
李大叔蹲在田埂上,指尖拂过一片饱满的叶子,叶面上的露珠滚落在手背上,凉丝丝的,让他想起三个月前水渠刚通时的模样。
那时渠水刚流进高处的土豆地,干裂的土壤“咕咚咕咚”
喝着水,原本蔫得灰的叶子,像是被唤醒般,一天比一天舒展。
李建军当时还开玩笑说:“这苗跟渴极了的娃似的,喝够水就精神了。”
如今再看,不仅叶子精神,连茎秆都壮实了不少,用手一捏,硬邦邦的,透着股劲儿。
“爹,该准备收土豆了!”
李建军扛着锄头从村里走来,身后跟着狗蛋和柱子,三人手里都提着竹筐。
“昨天我去草海,张大哥说他们的玉米也熟了,比往年多结了不少棒子,说是渠水浇得足。”
李大叔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望着自家的土豆地,眼里满是笑意:“是啊,今年这渠可立了大功。
要是还像去年那样断水,这三亩地能收一半就不错了。”
他回头朝着水渠的方向望了望,渠水正顺着支渠缓缓流进地里,滋润着即将成熟的土豆。
不一会儿,春花、王二婶、陈老五也来了,草海的赵卫东、刘叔、小芳和小石头也提着工具赶了过来——两村早就说好,收庄稼时互相帮忙,你帮我收土豆,我帮你收玉米,热闹又省心。
“开始挖吧!”
赵卫东笑着说,拿起锄头就跳进地里,锄头插进土里,轻轻一撬,一串圆滚滚的土豆就露了出来,黄澄澄的,沾着泥土,个头比往年大了不少。
“好家伙!
这土豆真不小!”
他拿起一个土豆,掂了掂,足有半斤重。
“可不是嘛!”
李大叔也拿起锄头挖了起来,一锄头下去,又是一串土豆,“今年渠水浇得及时,土壤也松,土豆长得格外好。”
大伙立刻分工: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负责用锄头挖土豆,妇女们负责把土豆捡进竹筐里,去掉泥土,老人们则负责把装满土豆的竹筐搬到田埂上,小石头年纪小,就帮着递水、擦汗,偶尔也捡几个小土豆,放进自己的小布兜里,笑得格外开心。
锄头挖泥土的“咯吱”
声、土豆落地的“噗噗”
声、大家的笑声、说话声,混合在一起,在土豆地里回荡。
王二婶一边捡土豆,一边笑着说:“去年收土豆的时候,地里干得裂口子,土豆又小又少,今年可好了,个个都这么大,煮着吃肯定香。”
陈老五也凑过来说:“我家的白菜也长得好,多亏了渠水,不然早旱死了。
等收完土豆,我请大伙吃白菜炖土豆!”
“好啊!
我还想吃二婶做的煎饼!”
小石头立刻喊道,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太阳渐渐升高,田埂上的土豆筐越堆越多,黄澄澄的土豆装满了一个又一个竹筐,像一座座小山。
李建军找来了一杆秤,开始称土豆:“这筐五十斤!”
“这筐五十八斤!”
“这筐六十四斤!”
每报一个数,大伙的笑容就更灿烂一分。
到了中午,三亩土豆终于收完了。
李建军把所有土豆筐都称了一遍,最后算下来,竟然收了两千三百斤,比往年多收了五百斤!
“爹!
两千三百斤!
比去年多了五百斤!”
他兴奋地喊道,声音里满是激动。
李大叔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手都有点抖——他种了一辈子土豆,从来没在这三亩高坡地上收过这么多。
“多收了五百斤……”
他喃喃地说,眼眶有点热,“这都是水渠给咱的回礼啊!”
“对!
是水渠的回礼!”
大伙都齐声说。
赵卫东笑着说:“这五百斤土豆,够咱们两村每户分二十斤,剩下的还能卖不少钱。
以后有渠水浇地,咱们的收成肯定一年比一年好!”
“是啊!”
草海的刘叔也说,“咱们草海的玉米今年也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