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水壶递给大家,又把馒头分给每个人。
村民们坐在树荫下,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喝着水,聊着天。
“赵同志,你说这蓄水窖真能存住水吗?”
张婶问道,她还是有点担心。
赵卫东点点头:“肯定能,塑料布铺好后,只要不划破,存水没问题。
后天的雨虽然不大,但一场雨下来,一个蓄水窖至少能存两百桶水,够浇半亩土豆地了。
咱们多挖几个,存的水就更多了。”
“那咱们再挖两个窖吧!”
王大伯提议,“一个窖不够用,多挖两个,既能浇李大叔家的地,也能浇俺们低处的地。”
“好!
就挖三个!”
大家齐声同意,吃完饭,又干劲十足地投入到挖窖的工作中。
下午的时候,村里的广播响了,村支书在广播里说,镇上给村里送来了十卷新的塑料布和两台小型抽水机,让大家赶紧去村部领。
“太好了!
有了新塑料布,就不用担心漏水了!”
李大叔高兴地说,加快了手里的度。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第一个蓄水窖终于挖好了。
坑底平平整整,四壁垂直,深两米,宽三米,长四米,像一个巨大的方盒子。
赵卫东指挥着大家把塑料布铺在窖里,塑料布要比窖的尺寸大一些,四周要折起来,用土压实,防止雨水从边缘流走。
“一定要铺平整,不能有褶皱,不然容易划破。”
他一边指导,一边帮忙拉塑料布,额头上的汗又流了下来,他随手抹了一把,脸上沾了不少泥土,引得大家笑了起来。
第一个窖铺好塑料布后,大家又开始挖第二个、第三个。
天渐渐黑了下来,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回家拿来了手电筒,挂在旁边的树上,照亮了挖窖的地方。
灯光下,村民们的身影在坑底、坑边忙碌着,铁锹挖土的声音、大家的说话声、笑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热闹。
直到晚上十一点多,三个蓄水窖终于都挖好了,塑料布也铺得整整齐齐。
大家累得瘫坐在地上,浑身是汗,手上、脸上都是泥土,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总算赶在下雨前弄好了。”
李大叔喘着气说,看着三个整齐的蓄水窖,心里踏实了不少。
赵卫东看了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说:“后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有雨,雨量中等,咱们明天早上再在窖的周围挖几条小水沟,把周围的雨水都引到窖里来,这样能多存点水。”
“好!
明天一早俺们就来挖水沟!”
王大伯说。
大家收拾好工具,各自回家休息。
李大叔和李建军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黄土坡上,远处的土豆地在月光下隐约可见。
“爹,这下咱们的土豆苗有救了。”
李建军说,语气里带着轻松。
李大叔点点头:“是啊,多亏了赵同志,还有大伙儿帮忙。
要是光靠咱们父子俩,肯定赶不上。”
他想起白天村民们一起挖窖的场景,心里暖暖的。
庄稼人过日子,靠的就是这份互帮互助的情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村民们就带着工具来到了蓄水窖边,开始挖引水沟。
引水沟要从蓄水窖的四周往坡下挖,这样雨水就能顺着水沟流进窖里。
大家分工合作,有的挖沟,有的清理沟里的石头、杂草,不到两个小时,三条引水沟就挖好了,像三条小蛇,从蓄水窖延伸到坡下。
接下来的一天,大家都在盼着下雨。
李大叔时不时就会去蓄水窖边看看,抬头望望天,天空还是万里无云,太阳依旧毒辣。
“怎么还不下雨啊?”
他心里有些着急,生怕天气预报不准。
傍晚的时候,天空终于有了变化,西边的天空出现了一些乌云,风也比白天凉了一些。
“要下雨了!”
村民们都兴奋地跑到院子里,看着天上的乌云。
晚上十点多,乌云越来越密,遮住了月亮和星星,风也刮得越来越大,吹得院子里的树枝“呼呼”
作响。
“轰隆——”
一声雷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紧接着,几滴雨点落在了地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