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有机器,有你们这些年轻力壮的,日子越来越舒坦。”
仓库里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来修箩筐,有人来补口袋,还有人来借秤,说是要提前校准,省得收玉米时斤两不准。
三秒带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里踏实得很——秋收就像一场仗,工具就是武器,提前备好,才能打得漂亮。
中午吃饭时,春花端来一盆新蒸的玉米饼,还炒了盘青椒土豆丝。
“多吃点,下午还得干活。”
她给三秒带夹了块饼,“我把家里的旧棉被翻出来了,收玉米时搭在地里,累了能歇会儿,别着凉。”
三秒带心里暖暖的。
他知道,秋收不只是男人的事,女人也在背后默默准备着,缝补、做饭、照看孩子,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男人能安心在地里忙活。
下午,三秒带和二柱子推着板车,去村东头的晒场打扫。
晒场是几年前修的水泥地,平时堆着柴火,秋收时就得清空,用来晒玉米、晒豆子。
两人把柴火搬到墙角,又用扫帚把地面扫得干干净净,连一片落叶都不放过。
“这晒场够大,今年的玉米肯定晒得下。”
二柱子直起腰,捶了捶后背,“去年晒不下,只能堆在院里,差点霉。”
“今年多晾几天,干透了再入仓,能存得久。”
三秒带说。
他记得爷爷总说“宁受十天干,不受一天潮”
,粮食没晒干就入仓,容易生虫、霉,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正扫着,看见四爷爷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个旧木耙。
“晒场扫好了?”
他把木耙往地上一放,“这耙子我用了一辈子,晒粮食好用,借给你们。”
三秒带赶紧接过木耙,把柄被磨得光滑亮,一看就用了不少年头。
“谢谢您,四爷爷。”
“谢啥,”
四爷爷摆摆手,“我这把老骨头帮不上啥大忙,送个耙子还是能行的。”
他看着晒场,像是想起了年轻时的事,“以前没有水泥地,晒场就是土地,得先洒水、碾压,弄得平平整整的,不然粮食容易滚进土里。
现在多好,水泥地干净,晒粮食也快。”
三秒带没说话,只是用手摸了摸光滑的水泥地,又看了看四爷爷手里的旧木耙,突然觉得——这新与旧的搭配,就是望海坡的日子,既踩着老规矩,又透着新变化,稳稳当当往前过。
傍晚时,工具都拾掇得差不多了:镰刀磨得锋利,扁担缠上新绳,麻袋补得结实,收割机也检查好了,就等着玉米成熟,一声令下就能开干。
三秒带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这些整齐的工具,心里像揣了个暖炉,热乎乎的。
“都准备好了?”
陈老五提着酒壶走来,壶里的酒晃出点声响。
“准备好了,就等收玉米了。”
三秒带笑着说。
“好,好。”
陈老五喝了口酒,“我看这白露的露水,是给咱望海坡报喜来了。
今年的收成,错不了。”
他抬头看了看天,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块巨大的红绸子,盖在玉米地上。
三秒带也抬头看天,心里默念着爷爷的话:“白露露,好收谷……”
他知道,不管最后收成真有多少,只要这露水还在,只要庄稼人还在用心准备,日子就一定能像这白露后的玉米,结出饱满的果实,甜在嘴里,暖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