蜒。
第二晚她学着加字幕,手指在屏幕上戳得生疼,“玉米出苗”
四个字错写成“玉米出喵”
,自己对着笑了半天。
第三晚她盯着屏幕呆,总觉得少了点啥。
窗外的玉米地在月光下泛着墨绿的光。
她想起小时候跟着娘种玉米,娘总说:“一粒种子要熬一百二十天,才能变成一穗粮。”
这句话突然跳进脑子里,她赶紧在视频结尾加上这句话,配文写:“一百二十天,从一粒种到一穗粮。”
布的那一刻,春花的手心全是汗。
她把手机塞枕头底下,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这粗糙的视频会被人笑话。
天快亮时才迷糊过去,梦里全是手机屏幕上的红色感叹号。
被手机铃声吵醒时,太阳已经照到炕沿。
是快递员小王打来的:“花婶,你赶紧看手机!
你的视频火了!”
春花手忙脚乱摸出手机,屏幕上的消息提示像玉米粒似的堆成小山。
点赞数已经过千,评论区滚得停不下来:
“这才是种地!
我爷爷以前也这么浇地,看哭了。”
“没有滤镜没有摆拍,连泥土的味道都能闻见。”
“求问玉米怎么买?想尝尝一百二十天长出来的粮食。”
她点进一条热评,是个头像像片叶子的用户写的:“现在太多视频教你三天种出芽、五天结出果,还是这个实在。
土气咋了?土气里有真东西。”
“土气里有真东西。”
春花摸着手机屏幕,指纹在玻璃上留下淡淡的印子。
她想起拍暴雨后抢救玉米的视频,当时雨珠打在镜头上,画面糊成一片,只能听见她和男人的喘息声,还有玉米杆断裂的脆响。
她本来觉得这段太狼狈,犹豫了半天才放进去,现在却成了点赞最多的片段。
“春花!
春花!”
陈老五的声音在院外炸响。
老人举着手机冲进院,烟杆都跑丢了,“你看你看,有人说我浇地像跳舞!”
他指着屏幕上的评论,手指抖得厉害,“还有人问我那瓢在哪买的,说比他们健身房的器械好用。”
春花凑过去看,评论区里果然有人讨论陈老五的浇地姿势,还有人画了简笔画,说这是“最古老的健身操”
。
张婶也提着篮子来了,篮子里的鸡蛋还热乎着:“我家那口子看了视频,非让我把咱家的鸡也拍下来,说要叫‘土鸡成长记’。”
整个上午,春花家的院子比赶集还热闹。
王二嫂抱来刚孵出的小鸡,让春花拍破壳的瞬间;放羊的刘叔赶着羊群路过,说要拍“玉米地与羊”
的故事;连村小学的老师都跑来说,想让孩子们看视频写作文,题目就叫《玉米的一百二十天》。
春花举着手机在人群里转,突然觉得这手机就像个新的农具。
锄头能刨开土地,手机能刨开人心。
她想起视频里那个被台风刮倒的玉米杆,后来被他们扶起来绑上木棍,现在照样结出了饱满的穗子。
当时她拍这段时,男人还笑她:“拍个歪脖子玉米干啥?”
现在看来,歪脖子的才真实。
傍晚收玉米时,春花特意拍了陈老五咬玉米的特写。
老人没牙的嘴裹着玉米粒,汁水顺着下巴往下流,像个孩子。
“你五叔种了一辈子地,就没这么上镜过。”
张婶在旁边打趣,手里的针线在夕阳下闪着光。
春花把这段加进视频结尾,重新编辑时,现又多了两千多个赞。
有个贵阳的用户留言:“等玉米熟了,我想带孩子去地里看看,让他知道粮食不是从市长出来的。”
她回复:“随时来,管够玉米吃。”
手指离开屏幕时,碰到一片冰凉。
不知何时起了风,玉米叶的沙沙声里,混着远处快递车动的声音。
春花望着天边的晚霞,突然懂了李姐说的“记录生长”
。
不是记录玉米,是记录土地里长出的日子,记录那些弯腰、浇水、等待的瞬间——这些带着土气的实在,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
就像陈老五总说的:“好玉米不用吹,咬一口就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