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爷爷指着没草的沟里,绿豆还能当看门人,不让杂草占地方。
我这才现,那些看似杂乱的绿豆藤,其实把土地捂得严严实实,土表湿乎乎的,一点都不板结。
而西边的地,因为没东西遮挡,土被晒得硬邦邦的,浇水时水都渗得慢。
转眼到了秋收。
先收玉米。
我和爷爷拿着镰刀,从东头开始割。
刚割了两垄,我就现不对劲——套种绿豆的玉米,秸秆比西边的粗了一圈,叶子也更绿,玉米棒子沉甸甸的,把秆都压弯了,剥开外皮,玉米粒饱满得像珍珠,一排排挤得密不透风。
这玉米咋长得这么好?我惊讶地举着玉米棒,比西边地里的足足长了两指。
爷爷割着玉米,头也不抬:多亏了绿豆那个小肥差,氮素供得足。
等把玉米全收完,开始摘绿豆时,我更惊讶了。
绿豆藤上挂满了豆荚,鼓鼓囊囊的,一捏就地裂开,蹦出绿莹莹的豆子。
爷爷拿来个竹筐,我俩蹲在地里摘,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一筐。
最后过秤时,竟然足足收了十斤。
这绿豆不光没耽误玉米,还多收了这么多!
我捧着秤盘里的绿豆,眼睛都亮了。
爷爷蹲在田埂上,吧嗒着旱烟笑:这就叫一分地出两分力。
土不闲着,人就不白忙。
西边那片纯玉米地,收的玉米比这边少了小半袋,还因为中间薅草耽误了功夫,算下来反倒不如套种的地块划算。
小张来帮忙拉玉米时,看着筐里的绿豆和堆成小山的玉米,挠着头说:大爷,还是您这老法子厉害,我回去得把这点记下来。
我回屋翻出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立体种植四个字。
写完又觉得不够,又添了几句:玉米和绿豆套种,绿豆固氮肥田,利用空隙,抑制杂草,一水两收。
笔尖在纸上沙沙地响,我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地里的学问,不在书本上的条条框框里,在土坷垃里。
他不懂什么光合作用,也不知道氮素转化的原理,可他凭着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经验,把玉米和绿豆凑成了最好的搭档——就像村里的邻里,你帮我搭把手,我给你添点力,日子才能过得热热闹闹,有滋有味。
后来我在书上看到生态农业这个词,一下子就想起了爷爷种的那片玉米沟。
原来那些看似杂乱的套种里,藏着最古老的平衡智慧——不是把土地当成只会产出的工具,而是当成有呼吸、有脾气的伙伴,你对它用心,它就给你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