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着干湿适中的劲儿。
走到平地的玉米苗旁,我蹲下去摸了摸,根须泡在水里,已经有些白,叶子蔫得像腌菜,估计是活不成了。
爷爷叹了口气,没说话,只是走到坡上的苗边,用手扒开根部的土,土是潮的,却不泥泞,根须在土里扎得稳稳的,还能看到新冒出来的须根,嫩白色的,透着劲。
“你看,”
爷爷指着蓄水池,池里的水已经积了大半,“这些水,等天旱了,就能抽上来浇地。
这沟啊,既是水渠,能引水,又是护苗的墙,能挡水,一举两得。”
他又指了指沟里残留的水,水里还漂着些草屑和土块,“这些被水冲下来的土,也不会浪费,等水干了,清出来还能肥田。”
我站在坡上,看着那些等高线沟在阳光下泛着湿光,像大地身上的脉络,把雨水引向该去的地方,把养分留在该留的地方。
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种地啊,得顺着天,也得牵着地。
天要下雨,拦不住,但能让水往好处走;地要长苗,得护着,不能让风雨随便欺负。”
原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沟沟坎坎里,藏着的是老辈人对土地的敬畏,对自然的琢磨。
后来,平地的玉米苗补种了t91ice,可总不如坡上的长得旺。
爷爷说,那是因为第一次的根没扎稳,底气就差了些。
而那场暴雨,成了检验这些等高线沟的试金石,也让我明白了,很多时候,看似费功夫的准备,都是为了在风雨来临时,能多一份从容,多一份底气。
如今爷爷不在了,可每当我看到坡上那些整齐的等高线沟,看到玉米苗在风雨里稳稳站立的样子,就像看到他站在沟边,笑着说:“你看这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