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经理没去地里,直接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坐下,开门见山:“三秒同志,我们看了样品,品质不错,打算跟你签个意向合同。”
“意向合同?”
三秒带没听过这词。
“就是先定个收购价和数量,”
小张解释道,“等玉米收了,我们来验货,合格的按一块五一斤收,比市场价高五毛。”
“一块五!”
二柱子差点跳起来,“五亩地,六百斤就是四千五!”
三秒带也愣住了,这价钱比他预想的高多了。
王经理从公文包里拿出合同,一式两份,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字。
三秒带不认多少字,让小张念了一遍,无非是收购标准、交货时间、付款方式之类的,没听出啥问题。
“签吧。”
陈老五不知啥时候来了,蹲在旁边抽旱烟,“这合同是好事,说明咱望海坡的东西能进县城大市了。”
三秒带咬了咬牙,在合同上按下了红手印。
王经理收起一份,把另一份递给三秒带:“放心,我们市说话算数,到时候准时来拉货。”
送走两人,村里人都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情况。
三秒带把合同展开,红手印在白纸上格外显眼。
“一块五一斤!”
他大声说,声音里带着激动。
“真的假的?”
有人不敢信。
“合同都签了,还能有假?”
二柱子抢过合同,像展示宝贝似的给众人看。
人群里爆出一阵欢呼,几个老人抹起了眼泪。
望海坡的庄稼人种了一辈子地,哪想过自己种的玉米能进县城市,还能卖这么好的价钱?
“三秒,你可给咱村长脸了!”
一个老头拍着他的肩膀,力道大得差点把他拍倒。
“就是,以后咱也能跟城里人做买卖了!”
三秒带看着众人兴奋的脸,心里热乎乎的。
他突然想起刚种玉米时,有人笑话他“瞎折腾,不如种点实在的”
;想起他背着玉米去县城菜市场,被贩子压价压得心疼;想起二婶偷偷塞给他的那些菜……原来只要肯琢磨、肯下力气,黄土地里真能长出金疙瘩。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人看三秒带的眼神都变了。
以前见了面顶多打个招呼,现在总爱凑过来问两句:“玉米啥时候收?”
“市还收别的不?”
有次他去井边挑水,王老五的媳妇硬是塞给他几个煮鸡蛋,说是“给你补补,累坏了可不行”
。
陈老五也常来玉米地转悠,嘴上不说啥,却总在关键时刻提点两句:“该浇水了,不然颗粒不饱满。”
“得早点搭架子,别让玉米秆倒了。”
有天他还把自己珍藏的老镰刀拿来,说是“快收了,用这刀割秆利索”
。
收玉米那天,全村人都来帮忙了。
年轻人负责掰玉米,妇女们负责挑拣,老人则坐在地头整理,把符合标准的装在干净的麻袋里,不符合的另放一堆。
二柱子特意借来辆三轮车,把装好的玉米小心翼翼地码在车上,生怕磕坏了。
小张带着货车来的时候,看着码得整整齐齐的玉米,满意地点点头。
验货、过秤、装车,一切都顺顺当当。
最后算账时,小张递过来一沓崭新的钞票,三秒带数了三遍,才确信真的有四千八——比预估的还多!
“三秒哥,咱有钱了!”
二柱子激动得满脸通红。
三秒带没说话,把钱分成几份,一份给帮忙的村民了工钱,一份留给二婶补家用,剩下的揣进怀里,打算明天去镇上给春花买件新衣裳,再给村里的孩子们买点糖果。
夕阳把玉米地染成了金红色,货车“突突”
地开走了,留下一路扬起的尘土。
三秒带站在地头,看着村民们互相打闹着回家,心里突然明白:这订单不止是一笔钱,更是一份认可——认可了望海坡的土地,认可了庄稼人的汗水,也认可了只要齐心往前奔,日子就一定能越过越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