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祠堂的公告板前,刚散去的人群又因为一笔“扣除款”
聚了回来。
秋末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公告板上的收支明细哗啦啦响,也吹得村民们的议论声多了几分急切。
“三秒,你过来看看!”
村民李根生指着公告板上“总支出”
栏里的一行字,声音拔高了些,“这里写着‘公益扣除2oo元’,这钱是啥意思?咱合作社的钱,凭啥扣了不跟大伙说?”
这话像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里,刚拿到分红的村民们纷纷围过来,指着那行字七嘴八舌地问:“是啊,啥公益扣除?咋从没听过?”
“不会是把钱私吞了,找个由头吧?”
三秒刚把装票据的帆布包放进祠堂,听见动静又折返回来。
他挤到公告板前,顺着李根生指的方向看,笑着说:“根生哥,这2oo块钱,是给李奶奶买过冬煤的,不算私吞,是咱合作社早就说好的‘公益互助款’,我这就跟大伙解释清楚。”
“李奶奶?哪个李奶奶?”
有人追问。
“就是村西头独居的李五保户啊!”
三秒提高声音,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李奶奶今年快八十了,无儿无女,平时就靠政府的五保金过活。
前几天我去给她送合作社分的大米,看见她家的煤炉还是空的,窗台上就放着半袋去年剩下的碎煤,风一吹,窗户缝里都往里灌冷风。”
这话让村民们安静了些。
李奶奶的情况大伙都知道,老人一辈子没享过啥福,平时在村里也不爱说话,就靠在院子里种点青菜补贴家用。
去年冬天特别冷,有村民看见她大早上顶着寒风去镇上买煤,回来时差点在结冰的路上滑倒。
“我跟建国哥、李大叔商量,”
三秒继续说,“今年冬天来得早,得给李奶奶备足煤,不然冻出病来更麻烦。
合作社的账上刚有结余,就从里面扣了2oo块,托镇上的煤场送了两吨无烟煤,昨天下午刚运到李奶奶家,还帮她把煤炉拾掇好了,能烧一整个冬天。”
“真买煤了?”
李根生还是有点不放心,“咋不跟大伙商量商量再扣?”
“当时想着先把煤送过去,免得耽误了,等账目公开时再跟大伙说清楚,”
三秒从帆布包里掏出一张收据,递到李根生手里,“这是煤场开的票据,上面写着‘李家村合作社购煤2吨,单价1oo元,合计2oo元’,还有李奶奶的签字——她不识字,按的手印,大伙看。”
李根生接过收据,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又递给旁边的村民。
有人掏出手机对着收据拍照,有人指着上面的手印说:“这确实是李奶奶的手印,上次给她送救济粮,她也是按的这样的手印。”
就在这时,人群后面传来一阵“嗒嗒”
的声音,是李爷爷拄着拐杖走了过来。
李爷爷是村里的老长辈,今年九十岁了,平时很少出门,今天听说合作社公开账目,也特意让孙子扶着来看看。
他走到公告板前,接过孙子递来的老花镜戴上,眯着眼看了看“公益扣除2oo元”
那行字,又看了看三秒手里的收据。
“根生啊,你这话就不对了,”
李爷爷敲了敲手里的烟袋锅,烟袋锅里的火星闪了闪,“合作社是啥?是咱全村人的家。
家里有老人冷得没煤烧,从‘家底子’里拿点钱帮衬,天经地义。
三秒这孩子没做错,要是等跟大伙商量完,李奶奶早冻坏了。”
他顿了顿,声音又沉了些:“咱村以前穷的时候,谁家有难处,大伙都是你凑点粮、我拿点钱帮衬过来的。
现在合作社日子好了,更不能忘了村里的老人。
这2oo块钱,花得值!
花得暖心!
合作社不光要赚钱让大伙分红,还得顾着村里的老弱病残,这才叫合作社,才叫一家人!”
李爷爷的话像一股暖风吹进村民们心里。
李根生的脸“唰”
地红了,他挠了挠头,走到三秒面前,不好意思地说:“三秒,是我没弄清楚情况就瞎嚷嚷,你别往心里去。
这钱花得对,以后再有这样的事,你尽管说,我也愿意捐点钱!”
“是啊,我也愿意捐!”
旁边的村民跟着说,“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