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秒咬了口玉米饼,饼渣混着雨水往下咽,噎得他直瞪眼。
爷爷递过来水壶,壶里的姜茶还温着,喝下去像有条热流钻进肚子,驱散了些寒意。
他看着爷爷把饼掰碎了,撒在金皇后的根边,像是在给立功的士兵加餐。
“其实豫玉33号也有好处。”
爷爷突然开口,用袖口擦了擦嘴角的饼渣,“耐旱是真的,去年那旱情,换了金皇后,怕是一棵都收不着。”
三秒的心愣了愣。
他以为爷爷会趁机数落新品种的不是,没想到会说出这样的话。
晨光爬上爷爷的脸,他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泥,却像藏着片海,能容下风浪,也能容下过往。
吃过早饭,村里的人都来看热闹。
李二叔站在地埂上直咂嘴:“我就说老品种靠谱,你看三秒这地,可惜了。”
王老五蹲在豫玉33号地里,扒着根须看:“这主根是深,就是太独,不懂得抱团。”
爷爷听着,没搭话,只是默默地帮三秒加固那些捆好的豫玉33号。
有人问他:“老爷子,这下信了吧?还是金皇后厉害。”
爷爷直起身,往豫玉33号那边看了眼:“各有各的好,遇着旱年,说不定就是豫玉33号能撑住。”
三秒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
他突然明白,爷爷守护的从来不是老品种,而是这片土地经历过的风雨。
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种植经验,不是固执,而是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
接下来的几天,爷孙俩每天都泡在玉米地里。
他们把倒伏严重的豫玉33号清理掉,在空出来的地方补种了晚熟的金皇后;又给剩下的豫玉33号搭了简易的支架,用竹竿连成一片,像给它们织了张防护网。
爷爷比谁都上心。
他每天都去看那些补种的金皇后,用手量量土的湿度,用指甲掐掐豫玉33号的茎秆,看有没有恢复生机。
有天三秒看见他在豫玉33号的根边埋鱼肠——那是奶奶攒了半个月的,原本说要给金皇后当肥料。
“这品种娇气,”
爷爷埋完最后一截鱼肠,拍了拍手上的土,“得补点荤的。”
他说着往金皇后那边走,脚步比前几天轻快了些,竹杖敲在地上的声音,像在打拍子。
王技术员来看过两趟,每次都唉声叹气:“太可惜了,原本能创纪录的。”
看见那些补种的金皇后,又直点头:“老爷子有远见,这样能挽回不少损失。”
三秒没说话,只是把王技术员带来的叶面肥往豫玉33号上喷。
他现经过风雨洗礼,剩下的豫玉33号反而长得更壮了,茎秆比之前粗了一圈,像经历过挫折的少年,褪去了青涩,多了些韧劲。
处暑那天,玉米开始灌浆。
金皇后的穗子虽然小,却饱满得很,像串沉甸甸的金珠子;豫玉33号剩下的那些,穗子又长又大,玉米粒排列得整整齐齐,像精心码好的金砖。
两种玉米在地里交错生长,青的叶,黄的穗,风吹过时,出“哗啦啦”
的声响,像是在唱歌。
爷爷坐在地埂上抽烟,看着眼前的景象,嘴角藏着笑,却故意板着脸:“还不知道最后能收多少。”
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眼里的光,像藏着两颗星星。
三秒知道,这场雨水考验,没有赢家,也没有输家。
土地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人生,既要能扛住风雨的坚韧,也要有拥抱新生的勇气。
他往爷爷身边凑了凑,两个人的影子在夕阳里靠在一起,像两棵扎根在地里的玉米,根连着根,叶挨着叶。
夜里,三秒躺在床上,听见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声音。
他爬起来一看,是爷爷在给玉米地浇水——天气预报说明天有小到中雨,爷爷却总说,地里的墒情,得用手摸才知道。
月光下,爷爷的身影在两种玉米地间穿梭,给豫玉33号多浇点水,给金皇后少浇点,动作熟稔得像在照顾两个脾气不同的孩子。
三秒悄悄躺下,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
他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还远远没结束。
风雨会再来,新的种子也会不断出现,但只要爷孙俩这样守着,守着老经验里的智慧,也守着新尝试里的勇气,就总有金黄的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