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气地说。
「诸位劳苦功高,今后还望精诚合作,一起完成皇上的重托,靖边宁境..:」
见完宣府镇的中高级将领,洪承畴去到各军营里转了转。
一路神情如常,马维臣和谢季阙没看出这位新督宪的悲喜来。
难道来了位面瘫督宪?
不过两人和党羽心里有数,这位新督宪不好伺候,以后大家要小心些。
不过也并不在意,再难缠的上司都被他们上下其手给排挤走了,不缺一位洪督宪。
回到督宪衙门签押房,洪承畴忍不住对心腹幕僚吐槽。
「军心士气,不敢说与御营军丶新军营丶开平和关宁都司诸军相比,就连与本官巡抚过的宁夏丶延绥两镇相比,都相差甚远。」
「老弱甚多,还有不少一看就是老兵油子。这些士卒已经救无可救。
开拔之前,他们会带头闹饷,索要开拔银子;行军路上,他们会抄掠地方,祸害百姓;与敌接战,他们会怯战先逃,坑陷同袍,还会杀良冒功..
这样的兵,跟那些祸害乡里的地痞流氓,并无区别。只是他们手里有刀枪,肩负着戌边卫国的重任,危害更大!更要严加惩治!」
幕僚说:「督宪,学生便服到宣化城内外遍访过。
此地可谓是乌烟瘴气,说话最管用的是商贾,尤其是那群山西商人。
巡抚衙门丶总兵官署,还有各营军官,吃商贾的,穿商贾的,用商贾的...有百姓说,宣大的官兵,不是朝廷养活的,是山西商人养活的。
所以宣大两镇的官兵,连皇帝的话都不好使,只听山西商人的。」
洪承畴拍着座椅的扶手,恨然道:「兵部兵籍名册,宣府镇有马步军八万人,每年发银丶豆料银丶马草银丶盐菜银合计二十九万九千两;大同镇有马步军八万四千人,每年发饷银四十五万六千两,山西镇有马步军五万四千人,每年发饷银二十一万两。
其馀米粮丶盐巴丶棉布丶兵甲无数.::
现在从宣府镇的情况来看,朝廷发的这些银子,从户部开始,到宣府巡抚丶督粮道丶
再到总兵丶副将丶参将丶守备丶游击,被一群蛀虫分得乾乾净净。
下面那些武官和兵卒,只能靠着山西商人手指缝里漏出的银子,勉强糊口,于是有了宣府丶大同和山西三镇官兵,为商贾养活的传闻。
山西商人不是善人,他们给官兵士卒银粮,无非就是给他们违禁走私保驾护航。」
幕僚说:「东翁,要是我们奉密诏对那些山西商人下手,恐怕三镇官兵都会哗然兵变。那些人是他们的衣食父母..:」
洪承畴脸色阴沉:「所以我们不能鲁莽行事..:」
「老爷。」
有管事在书房门口禀告。
「何事?」
「马巡抚和谢总兵派人送来东西。」
「东西?」
「是的老爷,合计十二口箱子,来人说,这是宣府上下孝敬给督宪老爷的见面礼,给老爷安家用的。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