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基地的基建队伍则再次展现了“基建狂魔”
的本色,日夜赶工,硬是在一周内将食堂修复如初,甚至看起来比之前更结实了些。
这次事故后,陈三七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典籍中提及的“瞬移”
。
这无疑是对敌和探索的大杀器。
然而,典籍语焉不详。
他只能凭感觉摸索,结果引来了更大的混乱。
第一次尝试,他误以为瞬移是极高度的直线运动。
他全力催动金丹,试图在体表形成一个减少阻力的流线型引力护盾,然后猛地向前“喷射”
真元。
结果是度确实飙升,瞬间突破了音障,在戈壁上犁出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深沟,卷起的沙尘暴弥漫了半天,但他本人依旧是在空间中“移动”
,而非“跳跃”
,完全不是瞬移的概念,而且对真元消耗巨大。
第二次尝试,他猜想可能需要撕裂空间。
他集中力量于一点,试图用强大的神识和引力强行“撕开”
一道空间裂隙。
这次确实引了局部空间的不稳定,身前出现了一道扭曲的、闪烁不定的光影缝隙。
然而,没等他有下一步动作,那裂隙中传出的混乱引力乱流就差点将他吞噬,同时裂隙极不稳定地迅弥合,释放出的能量冲击将他炸飞出去数百米,浑身气血翻涌。
他意识到,强行撕裂稳定空间所需的能量和掌控力远他目前水平,而且风险极高,可能通向未知的危险区域。
第三次尝试,他想到是否可以利用空间的“褶皱”
。
他试图用神识感知并“抓住”
两个临近的空间点,然后将其拉近,实现“抄近路”
。
然而,宏观空间结构极其稳定,他的神识虽然强大,却如同蚂蚁试图拉动山脉,根本无法撼动分毫。
这次尝试无功而返,只是让他对空间的“坚固”
有了更深体会。
第四次尝试,他异想天开地试图让自身“量子化”
然后再在某处重组。
结果自然是彻底失败,差点因为能量结构不稳定导致部分身体组织出现了解析离体的趋势,吓得他立刻终止,休养了好几天才恢复。
这让他明白,生命体的宏观瞬移绝非微观粒子跃迁那么简单。
接连的失败,都是基于错误的理论方向。
直到一次与基地物理学家团队的远程视频讨论,那位痴迷于理论物理的年轻研究员提到了“曲率驱动”
原理,才为陈三七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根据广义相对论,物质的存在会弯曲其周围的时空。
曲率驱动的设想,并非让飞船本身加,而是在飞船前方压缩时空,在后方膨胀时空,制造一个时空的‘坡度’。
飞船本身则位于一个被称为‘曲率泡’的平坦时空区内,如同冲浪者位于浪头,被时空本身的变形‘推动’前进。
这样,飞船相对于其局部时空是静止的,避免了相对论效应,却能在整体时空中实现光或者……短距离内近乎瞬间的位置切换?”
陈三七如同醍醐灌顶!
“不是我在动,是空间载着我动!
压缩与膨胀……制造曲率泡!”
他终于找到了理论基石!
基于这个新思路,他的实验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挑战才刚刚开始:
1定位与压缩:他需要选择一个极近的目标点(最初只能设定在眼前几米),然后用高度凝聚的引力,精确地压缩这一点前方的时空。
这需要极其精密的操控,力度稍大,压缩就会变成具有破坏性的“引力坍缩”
,不仅无法形成平滑的曲率坡,反而会像黑洞一样吞噬物质和能量,第一次尝试就在戈壁上留下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小洞;力度稍小,则空间纹丝不动,无法形成有效的“下坡”
。
2同步与膨胀:在压缩前方时空的同时,他必须在自身后方同步制造一个微弱的时空膨胀区,形成“推背感”
。
这个“度”
的把握更是难上加难。
初期他完全无法做到同步,经常是前方刚有点压缩迹象,后方还没动静;或者后方猛然膨胀,将他像炮弹一样向后推飞,与瞬移目标南辕北辙。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