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的探寻。
科学试图用公式和定理去描绘宇宙的终极规律,修真则试图用心神和意境去感悟天地运行的根本大道。
一个是在外部构建模型,一个是在内部寻求印证。
或许,那最深的奥秘,本就是一体两面,只是接近它的路径不同。
“科学的重点……就是神学吗?”
陈三七脑海中闪过这句在地球时听过,却未曾深思的话语。
此刻,在这四级文明的殿堂里,他仿佛触摸到了这句话的一丝真意。
当科学探索到极致,触及宇宙的起源、时间的尽头、意识的本质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时,它是否会遇到现有范式无法解释的“奇点”
?那些只能用数学之美来描绘,却无法在实验室复现的弦理论、高维空间;那些关于观测者效应、意识如何影响现实的量子力学诠释……这些前沿的科学猜想,已然带上了某种形而上的、近乎哲学甚至“神学”
的色彩。
而修真,从一开始就承认并直面这种“越性”
的存在,将其称之为“道”
,并展出一套与之互动、共鸣乃至最终合一的实践体系。
那么,文明的终极形态,是否一定非此即彼?
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可能:科技的尽头,与修真的巅峰,最终会指向同一个目的地?
一个展到极致的科技文明,在彻底理解了宇宙的所有规律后,是否会现,所谓的“规律”
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意志”
或“道”
的体现?他们那庞大的集合意识,在掌控了一切物质与能量后,是否会开始探寻意识本身的奥秘,追求那越逻辑与计算的“存在意义”
?那时,他们与感悟天道、执掌法则的仙人,又有何区别?
反过来,一个修炼到极致的大能,挥手间创造世界,制定规则,其本身的存在形态与力量表现,在一个低等文明看来,与掌握了神级科技的“上帝”
或集合意识,又有何不同?
或许,集合意识与个体升华,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文明在不同展阶段,或者基于不同初始条件和价值观,所选择的不同路径。
就像攀登同一座无比宏伟的高山,有人选择从南坡借助工具稳健而上,有人选择从北坡凭借自身技艺挑战极限,最终,他们都可能在山顶相遇,看到同样壮丽的风景。
甚至,是否存在将两条道路融合的可能性?既保留个体意识的独立与创造性,又能通过某种高级形式实现知识与智慧的共享与协作?既利用科技的力量改造环境、拓展生存空间,又通过修真的方式提升生命本质、感悟宇宙至理?
陈三七不知道答案。
这个问题的维度,远远出了他目前金丹期的认知范畴。
但这番思考,却像在他心中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对自己的道途有了更广阔的理解。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寿命的延长,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终极奥秘的探寻。
科学的知识,可以作为他理解世界、优化修炼的工具;而修真的实践,则是他亲身验证、体验并最终越这些知识的途径。
两者并非敌人,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探索“大道”
的不同触角。
想到这里,他心中豁然开朗,之前因科尔莱文明形态而产生的那一丝迷茫与比较心,瞬间烟消云散。
他的道路,是独特的,是融合了科学与修真视角的,是属于他陈三七的“道”
。
明确了内心,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浩瀚的科技数据库时,心态已然不同。
这些知识,不再是另一个体系的威胁或诱惑,而是可供他采撷、消化,用以筑就自身大道的宝贵资粮。
他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对能量科技的学习中,同时,一个更加大胆的、尝试将科尔莱科技与修真符文进行初步结合的构想,开始在他脑海中悄然萌芽。
他要走的,或许是一条前人未曾设想过的,兼具理性与悟性,融合外求与内证的全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