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坐标和“钥匙”
的谜团在陈三七心中萦绕不去,但眼前的危机让他无法立即前往探索。
那个悬浮在地球上空的未知物体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时间的紧迫性。
“根据最新监测,目标物体的能量特征正在生变化。”
张院士指着全息投影上的数据曲线,“频率在稳步上升,像是在进行某种充能或预热过程。”
陈三七凝视着屏幕,筑基期的感知让他能直观地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那不是简单的能量积累,而是一种精准的调谐过程,就像枪手在瞄准目标前最后的调整。
“我们还有多少时间?”
一位将军沉声问道。
“不确定,但不会太长。”
陈三七回答,“可能是几天,也可能是几周。
对方的技术水平远我们,难以预测。”
会议决定加所有防御项目的进度。
陈三七知道,必须尽快将筑基期的能力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
而这意味着,他需要对自己掌握的法术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建模。
实验室里,陈三七站在重新设计的测试场中央。
与之前不同,这次周围布设了更加精密的测量设备,能够捕捉能量场的微观变化。
“从基础开始。”
他对自己说,“御物术、火球术、轻身术——这些基础法术的现代化建模。”
先是御物术。
陈三七释放出一缕真元,精准地控制着一个标准测试物体在空中做出复杂运动。
高摄像机和多谱段传感器记录下每一个细节。
“能量输出稳定在37‘灵能单位’,作用范围24米,精度达到微米级。”
研究员报告数据时声音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
陈三七闭目感知着真元的流动方式,同时在脑海中构建数学模型:“不是简单的力场作用,而是通过精微的能量丝线与目标物体建立连接,模拟神经肌肉控制机制”
经过数小时测试和计算,他推导出了御物术的能量-距离-精度关系式:
f=k(ed2)exp(-λt)
其中f是控制精度,e是真元输出,d是距离,t是时间,k和λ是与人-环境有关的常数。
“这个模型表明,御物术的能耗随着距离平方增加,且有时间衰减效应。”
陈三七向研究团队解释,“要想实现远距离或长时间控制,需要指数级增加能量输出。”
接下来是火球术测试。
陈三七掌心凝聚真元,逐渐形成一个橘红色的火球。
热成像仪显示其表面温度达到17oo摄氏度,内部甚至有更高温度的核心。
“能量转换效率惊人!”
能量学家惊叹道,“几乎百分之百的真元转化为热能,而且集中度极高!”
通过频谱分析,陈三七现火球术的本质不是简单的燃烧,而是通过真元激空气分子产生等离子体,并维持其稳定存在。
他建立了火球术的温度-能量-持续时间模型:
t=ae(13)r
t=bet?
其中t是温度,e是真元输入,r是火球半径,t是持续时间,a和b是常数。
“这意味着火球术的能量利用效率随规模增大而提高。”
陈三七指出,“一个小火球比多个小火球更节省能量。”
最后测试的是轻身术。
陈三七真元流转,身体缓缓离地,悬浮在空中。
重力传感器显示他的体重减少了87,但能量消耗极大。
“不是真正的反重力,而是通过精微能量场与地球引力场产生干涉效应。”
陈三七分析数据后得出结论,“就像用精确的振动抵消另一个振动。”
轻身术的模型最为复杂,涉及引力场、能量场和生物场的多重相互作用:
Δg=γes(91t+φ)
其中Δg是重力变化,e是真元强度,91和φ是频率和相位参数,γ是耦合系数。
完成基础法术后,陈三七开始研究更复杂的“能量结构”
。
先是持续性护盾——与之前演示的瞬时护盾不同,这是一种能够长时间维持的防御系统。
经过多次失败,他现关键在于能量回路的自持性和稳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