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团队,立刻围了上来。
陈三七将从储物袋中取出的那几块银灰色外星金属碎片交给了他们。
当这些蕴含着异星科技造物的碎片被放入净实验室,通过各种尖端仪器进行分析时,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疯狂的工作状态。
陈三七也参与了部分分析与讨论。
初步的结果很快出来,令人振奋,也令人绝望。
振奋的是,这些金属碎片的性能远地球任何已知材料。
其强度、韧性、耐高温、抗辐射、抗腐蚀性能都达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
微观结构分析显示,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非晶态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内部原子排列方式独特,掺杂了多种未知的(或已知但比例和结合方式完全不同)稀土元素和重元素,形成了一种稳定而强大的晶格-非晶混合结构。
然而,绝望也随之而来。
“陈教授,这些材料的性能……太惊人了!
但是……”
席材料学家王院士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巨大的兴奋和同样巨大的无奈,“我们……造不出来。”
“原因?”
陈三七平静地问道,这个结果他早有预料。
“主要有几个方面,”
另一位专家接口道,“第一,是元素纯度与合成问题。
其中几种关键元素的同位素比例要求极为苛刻,以我们目前的同位素分离技术,根本无法达到所需的纯度。
第二,是制造工艺。
分析显示,这种材料很可能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存在某种特殊能量场(可能是强磁场与引力场的复合场)的环境下,通过瞬间熔融、定向凝固、以及能量场诱导原子自组织形成的。
这种复合制造环境,我们实验室里完全无法模拟。
第三,是成本与规模。
即便我们未来有可能在实验室中小规模复制出类似性能的材料,其所需要的能源消耗、设备要求以及原材料成本,也将是天文数字,根本无法进行工业化生产。”
结论很残酷: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却无法造其物。
这些外星材料,就像一份来自未来的标准答案,清晰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却也无情地揭示了地球科技与高等文明之间那宛若天堑的差距。
这不是靠逆向工程和短时间内拼命就能跨越的鸿沟。
陈三七看着实验室中那些忙碌而带着些许沮丧的身影,心中并无太多失望。
这个结果,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之前的决定——保留那艘飞船动力系统的完整性。
地球的科技提升,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攻克基础科学和工业制造的难关。
而这艘来自九韶文明的探索舰,或许将成为引领地球文明跳过某些漫长积累阶段,直接触摸星辰大海的关键跳板。
当前无法制造,不代表永远不能。
至少,现在他们知道了目标在哪里。
而他自己,也需要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借助太阳之力,尽快提升实力,并着手规划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为地球,也为自己,在这片黑暗森林中,寻找到一条真正的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