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翊带着满腔的恨意与一丝渺茫的希望离去,摄政王府的夜晚重归沉寂,但那紧绷的气氛却并未消散,反而如同拉满的弓弦,预示着更大的风暴。
萧锦颜回到汀兰水榭,手腕上那圈淤青在灯下显得格外刺目。她取来药膏,细细涂抹,冰凉的药力缓解了疼痛,却无法抚平心中的波澜。慕容翊这步棋,险之又险,但终究是落下去了。接下来,就要看兀术和柳家如何应对,以及……慕容翊这头被激怒的雄鹰,会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她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盟友。端妃的邀约,显得愈发重要。
翌日,天气晴好。萧锦颜依旧是一身素净的月白宫装,发饰简单,乘着王府的马车,再次踏入那朱墙金瓦的宫禁之中。与上次前往凤仪宫的压抑不同,此次去往端妃所居的“景仁宫”,沿途宫人神色稍显和缓,连空气似乎都轻盈了几分。
景仁宫不似凤仪宫那般威严肃穆,反而透着一种雅致温馨。殿内陈设多以瓷器、书画为主,熏着淡淡的兰花香,廊下挂着几只画眉鸟,鸣声清脆。
端妃林氏早已在正殿等候。她今日穿着一身藕荷色绣折枝玉兰的宫装,未戴过多首饰,只簪了一支碧玉簪子,气质温婉如水,见到萧锦颜进来,脸上便绽开一抹柔和的笑意。
“萧才人来了,快免礼,坐。”端妃声音温柔,亲自虚扶了一下。
“谢娘娘。”萧锦颜依言在下首的绣墩上坐下,姿态恭谨。
宫女奉上香茗点心后,便被端妃挥退,殿内只留下她身边一位面容沉静的老嬷嬷。
“早就听闻才人精通医理,本宫一直想请教,只是不得机会。”端妃语气恳切,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忧色,“不瞒才人,琛儿(皇长子赵琛)自出生便体弱,太医署开了无数方子,总是不见根本好转。近来更是时常夜惊盗汗,食欲不振,本宫这心里……”她说着,拿起帕子轻轻按了按眼角。
萧锦颜仔细观察着端妃,她的担忧不似作伪,那份属于母亲的焦虑是装不出来的。但她邀自己前来,真的仅仅是为了皇长子的病情吗?
“娘娘慈母之心,令人动容。”萧锦颜温声道,“不知可否让臣妾为殿下请个脉?或许能看出些不同来。”
“那自然是好!”端妃眼中露出喜色,连忙对老嬷嬷道,“快去把琛儿带来,就说……就说母妃这里来了位会讲故事的姨母,请他过来听听。”
老嬷嬷领命而去。
等待的间隙,端妃与萧锦颜聊了些无关紧要的闲话,多是关于花草、天气,气氛倒也融洽。但萧锦颜能感觉到,端妃那温和的目光背后,隐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
不多时,老嬷嬷领着一个小男孩走了进来。那孩子约莫五六岁年纪,穿着杏黄色的皇子常服,容貌清秀,眉眼间与皇帝有几分相似,但面色确实有些苍白,身形也比同龄孩子显得瘦小些,眼神怯生生的,看到萧锦颜这个生人,立刻躲到了端妃身后。
“琛儿,别怕,这是萧姨母,她懂得很多有趣的故事呢。”端妃柔声安抚着,将皇长子拉到身前。
萧锦颜对着孩子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放缓了声音:“殿下,能让姨母看看你的手吗?姨母看看手相,就知道殿下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了。”
孩子的好奇心被勾起,犹豫了一下,还是慢慢伸出了小手。
萧锦颜并未真的去看手相,而是三指轻轻搭上了孩子的腕脉。她屏息凝神,仔细感受着指尖的跳动。脉象细弱,确有心脾两虚之症,但除此之外……她微微蹙眉,指尖稍稍加重力道,感知到在那虚弱的脉象深处,似乎缠绕着一丝极其隐晦的、若有若无的滞涩感,不像是天生的体质问题,反倒像是……长期接触某种微量的、不利于孩童成长的药物所致?
她心中猛地一沉。皇宫内院,竟有人敢对皇长子下手?!
她不动声色地收回手,笑着对皇长子道:“殿下脉象显示,您喜欢听关于勇敢小将军的故事,对不对?”
皇长子眼睛微微一亮,点了点头。
端妃见状,便让老嬷嬷先带皇长子去偏殿吃点心了。
殿内再次只剩下她们二人。
端妃脸上的笑容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切的忧虑:“才人,琛儿他……究竟如何?”
萧锦颜沉吟片刻,决定透露部分实情,既是展现价值,也是试探端妃的态度。“回娘娘,殿下确是先天不足,心脾虚弱,需要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