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者”主力舰队的撤退,并未在“新黎明星系”和太阳系留下胜利的狂欢,反而是一种近乎虚脱的沉寂,仿佛暴风雨过后,万物都在喘息,确认着劫后余生的真实。破坏是触目惊心的,但希望,如同顽强的地衣,开始在废墟的缝隙中悄然滋生。
***
“望乡星”,“摇篮壁垒”内部。
曾经如同心脏般强劲搏动的淡金色光罩,如今稳定在一个相对温和、节能的维持模式。它不再需要时刻抵御毁灭性的攻击,但其存在本身,已成为殖民地不可动摇的精神象征和物理屏障。撞击坑核心区域被划为圣地,由阿米尔博士领导的团队进行着最谨慎的修复和研究,试图理解林星最后时刻引动的那道“原始之光”的本质。
地表的重建工作以惊人的效率展开。利用从“星辰商会”交易来的预制建材和工业设备,以及殖民地自身焕发出的空前凝聚力,一座座新的穹顶建筑拔地而起,规模虽不及战前,但布局更加合理,结构也融合了新获得的防御技术。农业区的扩大和新型合成食物技术的应用,逐步缓解了食物压力。
埃拉执政官的威望达到了顶峰,但她并未沉浸在胜利中。她解散了临时军事内阁,重组了殖民地议会,将更多在危机中展现出才能的基层人员吸纳进来。首要议题之一,便是与翡翠纪元的关系。
“我们不能再将彼此仅仅视为‘远方的朋友’或‘战略盟友’,”埃拉在首次议会会议上强调,她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新建的议事厅,“我们共同经历了毁灭,共同抗争,共同幸存。我们的命运,在血与火中已然交织。我提议,启动与翡翠纪元建立正式**文明共同体**的谈判。”
这个提议得到了几乎一致的通过。一个由埃拉、擅长外交的林星、以及几位新任命的民政和科技官员组成的代表团被迅速组建,他们的任务,是前往一个由“观察者之眼”网络建议的、位于两星系之间的中立星域,与翡翠纪元的代表团进行历史性会晤。
***
翡翠纪元,地球。
“盖亚之盾”依旧笼罩着星球,但已从战时最高频的翡翠色光芒,转变为更加柔和、近乎无形的能量涟漪,如同星球平稳的呼吸。战争的痕迹正在被快速抚平,灵蕨族独特的生物技术让他们修复环境的速度远超人类。
然而,社会层面的“修复”则要复杂得多。
凯伦和菲罗斯推动的“理念对话论坛”在战后变得更加活跃。击退“收割者”的胜利,无疑给了“开放派”更多底气,菲罗斯甚至提出了更加激进的“星际开拓”愿景,主张利用与“方舟”的联盟和“观察者”的认可,主动融入星海社会。
但“净源守护者”瑟薇拉长老并未改变她的立场。战争的残酷反而让她更加坚信,过度依赖外部力量是危险的。她承认与“方舟”的友谊和互助的必要性,但坚决反对任何可能削弱灵蕨族与星球本源连接的“一体化”进程,尤其警惕“星辰商会”这类唯利是图的外部势力可能带来的文化侵蚀。
“我们可以是朋友,是邻居,甚至可以是最亲密的战友,”瑟薇拉在论坛上,她的信息波带着沉淀后的坚定,“但我们绝不能失去自我,沦为某个更大实体的附庸或模仿者。我们的根,在这里,在这片我们世代守护的土地上。”
凯伦再次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他提议,在与“方舟”的共同体谈判中,明确“**互助、平等、尊重差异、共御外侮**”为核心原则,确保灵蕨族的独立性和文化主体性得到充分保障。同时,他也支持菲罗斯关于有限度探索和利用外部资源的提议,但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评估。
最终,一个由凯伦、菲罗斯、以及一位德高望重、持中立态度的长者组成的翡翠纪元代表团得以成立,他们将代表整个灵蕨族,去会见人类的朋友,共同描绘未来的蓝图。
***
中立星域,“观察者之眼”网络指定的会面点——一颗编号为 **EYE-734** 的、表面布满规则几何结构的人造行星。
这里没有大气,没有生命,只有冰冷的金属和无声运转的未知机械。一座巨大的环形大厅是“观察者”为此类外交场合提供的标准设施。
人类代表团乘坐着一艘由“摇篮壁垒”技术改良、刚刚完工的小型外交舰“开拓者号”抵达。另一边,翡翠纪元的代表团则乘坐着一艘如同巨大发光蕨叶、优雅而神秘的生物灵能飞船“森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