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也可能与“播种者”的真正意图有关。
内部分裂,技术伦理的争议,潜在的外部威胁,以及星球自身可能隐藏的古老谜团……所有这些,构成了那道横亘在人类文明前方的巨大“裂隙”。
然而,就在这片绝望的浓雾中,细微的“光芒”也开始倔强地透出。
一些“灵网”的边缘节点,在长时间的沉寂后,开始自发地、缓慢地恢复活性。它们不再依赖于核心的引导,而是依靠节点之间残存的微弱连接,形成了一个个小范围的、自组织的“意识微光群落”。这些群落虽然力量微小,却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它们共享信息,互相安抚创伤,甚至在局部区域协助进行灾后重建和心理疏导。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那些没有接入“灵网”的普通人群中,一种基于共情和互助的、朴素的“人性之光”也在闪耀。社区自发组织起来照顾伤员和孤儿,志愿者们冒着风险进入受损区域搜救,艺术家们用作品记录灾难、抚慰心灵……这些行为,与“灵网”倡导的“个体性”价值内核,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林湛在一次巡视受损严重的第七区时,亲眼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在废墟中用捡来的碎石和金属片,拼凑出一幅简陋却充满生命力的、散发着微弱荧光的壁画,画中是无数手拉手的小人,仰望着一棵破土而出的嫩芽。
那一刻,林湛死寂的内心,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触动了一下。
余烬并未完全熄灭。
裂隙之中,光芒虽微,却已开始倔强地闪烁。
人类文明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是沉溺于伤痛和恐惧,退回封闭的过去?还是鼓起勇气,拾起破碎的自身,沿着那条充满未知与危险、却也蕴含着无限可能的“裂隙之光”,继续前行?
答案,尚未揭晓。但重建的种子,已然在废墟之下,悄然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