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一个可能非实体的、维系着宇宙基础结构的“织网者”
送信息,这无疑是“灯塔”
有史以来最大胆、也最绝望的尝试。
计划被命名为“方舟”
,寓意着在可能到来的“归零”
洪水中,投递出最后一份承载着文明印记与求生渴望的漂流瓶。
信息的内容经过最高委员会激烈而审慎的辩论。
马尔科姆将军主张送威慑性信息,展示“灯塔”
的武力与生存意志;艾娃等科学家则主张送纯粹的、代表秩序与逻辑的数学语言与物理常数,以期获得“织网者”
基于理性规则的回应。
最终,陈凯力排众议,采纳了一个更为综合、也更富有人性色彩的建议。
“方舟”
信息包被设计成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结构:
核心层:由最基础的数学公理、物理常数和逻辑规则构成,代表宇宙的底层秩序。
结构层:描述了“灯塔”
文明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成就,以及他们与其他世界(“世界-oga”
的毁灭、“世界-beta”
的冲突)接触的经历,坦承了自身的迷茫、错误与对生存的渴望。
诉求层:明确表达了寻求沟通、理解“归零”
机制、并寻找共存之道的意愿。
标识层:嵌入了林梅留下的那三个几何图形,作为“密钥”
和身份认证。
整个信息包被高度压缩和加密,其载体并非能量或物质,而是利用“基石”
的能量,在时空结构本身铭刻下一段极其细微但持久的“信息涟漪”
。
送方式,则是将这段“涟漪”
精准地调制成与“织网者”
坐标谐振的频率,通过加强的“彼岸”
信号通道进行“投递”
。
这是一个精妙而脆弱的过程。
能量过强,可能被视为攻击,引不可预知的后果;能量过弱,信息可能无法穿透维度障碍,湮灭在背景噪音中。
就在“方舟”
计划进入最后准备阶段时,一直昏迷的林梅,出现了新的变化。
她的脑波活动中,那些属于异世界的“印记”
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活跃,甚至开始轻微影响周围的现实。
监护室内的物品偶尔会短暂地呈现虚影,空气中弥漫着若有若无的、混合了臭氧、硝烟和陌生花香的气味。
医疗团队担心这是她意识崩溃的前兆,但也无法进行更多干预。
陈凯在送指令前,最后一次来到林梅的监护室外。
他隔着特种玻璃,看着那个躺在仪器中间、瘦弱不堪却维系着整个文明希望的女子,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他轻轻将手按在冰冷的玻璃上,仿佛这样能传递一丝力量。
“无论结果如何,林梅,”
他低声自语,“谢谢你为我们争取到的这一切。”
“方舟”
送指令,在一种近乎宗教仪式般的肃穆氛围中下达。
“基石”
大厅内,能量水平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却又极其稳定的状态。
巨大的环状结构出低沉的、仿佛来自宇宙初开的嗡鸣。
能量被引导、聚焦,并非为了毁灭,而是为了创造——在时空的纤维上,小心翼翼地绣上那一行承载着整个文明重量的“信息”
。
过程持续了数分钟,每一秒都如同一个世纪。
控制室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紧盯着代表信息流稳定性和送进度的指标。
终于,主控台上代表送完成的绿色指示灯亮起。
“信息投递完成!
信号强度稳定,谐振匹配度百分之九十七点四!”
技术主管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成功了!
至少在技术层面,他们成功地将“方舟”
信息送向了那个神秘的坐标。
接下来,便是漫长而煎熬的等待。
没有人知道“织网者”
是否会回应,会以何种方式回应,甚至……这回应是否会直接触“归零”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监测站紧张地扫描着“彼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