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
其核心不再是主动投射意识或制造武器,而是尝试建立一个更加温和、更加包容的“接收界面”
,旨在过滤掉“彼岸”
信号中最具破坏性的部分,尝试理解其底层结构和可能蕴含的规律性信息。
林梅自然是这个项目的核心。
她不再需要深度昏迷般的意识投射,而是作为一个活体的“信号调解器”
和“语义破译员”
。
她坐在一个布满柔和光线和舒缓音波的隔离室内,面前是经过特殊处理的、“彼岸”
信号的实时可视化界面——那不再是杂乱无章的波形,而是根据林梅的感知反馈,动态生成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图案和色彩流。
她的工作状态如同一个梦游者。
她时而低声呢喃,吐出一些不成句的词语或陌生的音节;时而在虚拟画板上勾勒出扭曲的、仿佛来自异界的符号;时而会因为接收到某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而剧烈颤抖或无声落泪。
艾娃的团队则负责记录和分析她的一切输出,试图从中找到规律。
这个过程缓慢而令人沮丧,林梅的输出大多是非逻辑的、象征性的,如同解读梦呓。
转机出现在一次看似偶然的现。
一位负责数据记录的语言学家注意到,林梅在某些特定时刻重复勾勒的一个复杂符号,与“世界-oga”
“林梅-b”
记忆中某个用于标记紧急能源节点的图案,存在拓扑学上的相似性!
而另一个她无意识哼唱的、不成调的音节序列,经过音频分析,其频率模式与“世界-beta”
某种基础通讯协议的握手信号片段惊人地吻合!
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输出,并非完全随机!
它们是对“彼岸”
信号中蕴含的、来自不同世界信息碎片的无意识折射和重组!
“她不是在破译……”
艾娃激动地向陈凯汇报,“她是在……‘映照’!
她的意识像一面特殊的镜子,将‘彼岸’信号的混沌信息流,反射成我们可能能够理解的、源于我们自身认知框架的符号!
虽然扭曲,但存在关联!”
这个现让“聆海者”
项目看到了希望。
他们开始尝试建立一种“关联词典”
,将林梅输出的符号、声音、情感波动,与已知的来自“世界-oga”
和“世界-beta”
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试图找到映射规律。
进展依旧缓慢,但不再是毫无头绪。
他们开始从林梅那看似疯狂的“低语”
中,剥离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碎片:关于“世界-beta”
社会结构的紧张态势(印证了“忏悔者”
的存在),关于“收割者”
活动模式的微妙变化,甚至……一些关于“彼岸”
信号本身起源的、模糊不清的暗示——那似乎并非自然现象,而带着某种……“人造”
的痕迹?
这个猜测太过惊人,以至于团队内部都不敢深入讨论。
然而,就在“聆海者”
项目艰难推进时,林梅的状态再次恶化。
持续不断的“倾听”
让她意识中属于不同世界的“印记”
变得更加活跃,她开始出现短暂的身份认知混乱,有时会以为自己是“林梅-b”
,有时又会流露出属于“世界-beta”
那种冰冷的理性。
她的梦境光怪陆离,充斥着三个世界交织的幻象。
陈凯不得不再次强制中断她的工作,要求她进行绝对静养。
但就在林梅休息的第二天夜里,“灯塔”
的能源核心——一个依赖恒星引力的巨型能量萃取装置——毫无预兆地生了运行效率的异常衰减!
不是故障,也不是攻击,仿佛是物理常数本身在那个局部区域生了极其细微的、不利于能量生成的变化!
几乎同时,处于静养中的林梅在隔离室内猛地惊醒,出一声凄厉的警告:
“不对……!
不是他们……是‘海’……‘海’醒了……它在……‘排斥’我们!”
她挣扎着冲到监控设备前,指着“彼岸”
信号的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