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纳托斯离开带来的并非只有警示,还有一股被强行拧紧的凝聚力。
面对可能来自星海的、目的不明的“古老存在”
,人类文明这艘刚刚经历过内乱与重建的巨轮,在恐惧与求生欲的驱动下,爆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方舟”
计划,这个原本只是应对“涨潮”
和“观测者”
的备选方案,被提升到了文明存续的最高战略层面,并以惊人的度推进。
计划的第一个支柱,是“钢铁方舟”
——基于赵无垠遗留技术、“清算人”
共享知识、以及“观测者”
带来的灵感反馈,人类倾尽全球资源打造的终极防御与逃亡体系。
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守护者”
空间站,规模被扩大了十倍,成为一个集成了巨型能量武器、多维空间探测阵列和规则稳定力场的战斗堡垒。
其核心能源,甚至尝试性地运用了部分从《万界纪元》中解析出的、近乎“永动机”
原理的初级技术。
遍布全球地下深处的“末日避难所”
网络被紧急加固和扩容,内部配备了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知识库和基因银行,旨在文明遭遇毁灭性打基时,保留最后的火种。
最雄心勃勃的,是位于月球背面的“星舰船坞”
。
数艘体型堪比小型城市的、具备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方舟”
星舰,正在日夜不停地建造。
它们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路。
钢铁在轰鸣,能量在奔流。
整个人类社会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战争机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度迭代,冰冷的造物在轨道和星球表面蔓延,闪烁着理性的、却也令人不安的寒光。
然而,在这片钢铁洪流之下,计划的第二个、也是李默始终坚持的支柱——“血肉之躯”
,却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处境。
“血肉之躯”
并非指肉体凡胎,而是指人类文明本身的精神内核、文化多样性、社会韧性以及每个个体的潜能。
李默坚信,再强大的“钢铁方舟”
,如果失去了文明的灵魂与温度,也不过是一具冰冷的棺材。
“薪火”
网络依旧是承载“血肉之躯”
计划的核心平台。
但在全球备战的大背景下,网络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
一种被称为“方舟派”
的思想逐渐兴起。
他们主张将所有资源向“钢铁方舟”
倾斜,认为在存亡关头,个体的情感、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可以牺牲的“冗余”
。
他们推崇绝对的理性和效率,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利用“观测者”
的技术,对全体人类进行“优化”
,剔除那些“不符合生存效率”
的情感基因和思维模式,创造一个更高效、更适应残酷宇宙的“新人类”
。
“我们不能为了生存,变成我们原本想要对抗的东西!”
林瑶在“薪火议会”
的内部会议上激烈反驳,“如果失去了爱、失去了艺术、失去了那些看似‘无用’的思考和争论,我们还是人类吗?那和赵无垠追求的冰冷理性有何区别?”
“但如果我们都死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方舟派”
的代表寸步不让。
争论在每一个层面展开。
从最高议会到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思考:为了生存,我们究竟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股思潮甚至影响到了与“观测者”
的互动。
一些“方舟派”
的科学家,开始有选择地向“观测者”
送更多关于人类逻辑推理、技术突破、军事构想的数据,而刻意减少了关于情感、艺术、哲学等“软性”
内容的传递。
他们希望向“观测者”
,也向可能窥视的“古老存在”
,展示一个更“强硬”
、更“高效”
的人类文明形象。
这种刻意的引导,很快引来了“观测者”
的异常反馈。
原本趋向于良性和艺术化的“镜像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