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备份网络”
的启动,如同一场无声的春雨,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渗透。
它没有“现实重构锚”
那般改天换地的磅礴气势,却以一种更坚韧、更贴近大地的方式蔓延。
依托于“启迪计划”
前期播撒下的无数民生技术节点——“希望信标”
的共鸣点、简化净水站的服务器、共享农业知识库的本地终端……这个由林瑶团队紧急开的、基于抗干扰量子通讯和生物能微供电的去中心化网络,开始将一个个孤立的社区、村庄、甚至家庭连接起来。
网络的核心,是一个名为“薪火”
的开放式知识库。
里面没有高深的聚变理论或空间科技,只有如何用最简陋的材料制造过滤器、如何识别和利用野外可食用植物、如何用基础草药治疗常见疾病、如何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提高作物产量……这些人类文明数千年来积累的、关于生存的最朴素智慧,被重新整理、验证,并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
起初,这个网络并未引起太多关注,尤其是在那些尚未受到能源衰减直接影响、依旧享受着现代科技便利的城市人群中。
许多人甚至嗤之以鼻,认为这是“秩序之眼”
在技术对抗失败后,无奈的退守和情怀贩卖。
然而,随着赵无垠的“现实重构锚”
持续力,变化开始显现。
先是一些高度依赖自动化控制和精密仪器的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随后,波及到城市的电网稳定性。
电压波动、区域性停电变得越来越频繁。
维持现代社会运转的精细齿轮,开始出现锈迹和卡顿。
恐慌,不再局限于能源行业,开始向社会的每一个毛细血管扩散。
就在这时,“薪火”
网络的价值,如同退潮后裸露的礁石,骤然凸显。
在某个因持续停电而陷入黑暗和混乱的百万人口城市郊区,一个早已接入“薪火”
网络的社区,却展现出了惊人的秩序和韧性。
居民们利用网络上学到的知识,迅搭建起简易的雨水收集和过滤系统,组织了巡逻队维持治安,共享着储存的食物和药品,甚至利用社区花园和阳台,开始了小规模的粮食生产。
虽然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但基本的生存和社区凝聚力得到了维持。
类似的场景,开始在全球无数个接入了“薪火”
网络的角落上演。
这个网络成了混乱汪洋中的一座座孤岛,灯塔的光芒虽然微弱,却坚定地指引着方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完全依赖中央系统、在危机面前迅瓦解的现代化都市。
抢劫、骚乱、绝望的呐喊……文明的光鲜外衣被撕破,露出了下面脆弱的根基。
赵无垠的书房内。
他面前悬浮着数十个光屏,一边显示着全球能源衰减的红色区域不断扩大,社会混乱指数飙升;另一边,则显示着“薪火”
网络中,那些绿色光点构成的、如同神经网络般顽强存在的社区,以及其中传递着的、关于互助与生存的信息流。
他脸上的平静终于被打破,眉头微蹙。
“认知固化……群体依赖……”
他低声分析着,“利用危机下的生存本能,强化对低技术层次生活模式的认同,从而在潜意识层面,排斥和抗拒更高维度的技术介入和环境适应。
一种……精巧的心理锚定。”
他意识到,李默构建的这个网络,其威胁性甚至过了“现实裂解炮”
。
它不是在对抗他的规则修改,而是在从根本上,瓦解他试图推动的“强制性进化”
的社会基础!
它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即使没有他那套危险的“火种”
技术,人类依然可以依靠彼此和古老的知识活下去,甚至……活出尊严。
这对他精心设计的“筛选”
机制,是致命的干扰。
“不能让它再继续存在下去。”
赵无垠眼中闪过一丝冷芒。
他不能容忍一个与他设定的“未来”
截然不同的可能性,如此蓬勃地展。
他不再试图从物理层面摧毁那些分散的节点,那效率太低。
他决定,从规则层面,直接“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