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逼退“探索者联盟”
的科考船,如同一剂强心针,证明了流亡文明在隐匿与规则运用上的潜力。
李默在危机中的临阵突破,不仅稳固了自身对第二枚碎片力量的初步掌控,更将“规则隐匿”
法门推向了新的高度。
在他的引导下,一批核心成员开始掌握中阶法门的精髓,“新黎明”
星系的“存在感”
被进一步压低,如同融入了宇宙背景噪音之中。
暂时的安全,带来了宝贵的展窗口期。
凭借从“旋律文明”
持续获得的技术支援、李默提供的规则洞见,以及自身在绝境中迸的创造力,流亡文明的科技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对“星桥”
技术的逆向工程与再创新。
当年仓促逃离太阳系,依靠的是“旋律文明”
提供的核心算法和人类临阵补完的框架。
如今,在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下,以林瑶和铁棺为的科研团队,结合新获得的规则知识,对“星桥”
技术进行了彻底的解析和重构。
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使用者”
。
他们要掌握这门技术,甚至……越它。
数年呕心沥血的钻研后,一座完全由人类自行设计、建造的小型化、可控“跃迁之门”
原型机,在“希望号”
的实验舱内成功启动!
与“星桥”
那庞大、一次性、目的地固定的特性不同,这座“跃迁之门”
更加灵活,能量消耗更低,并且理论上可以进行短距离的、目的坐标可调的跃迁!
虽然目前仅能支持小型探测器往返于“新黎明”
星系内的几个预设坐标,但其意义无比重大——这标志着人类文明真正掌握了光航行的核心技术,拥有了在宇宙中有限机动的能力!
消息传出,整个流亡群体沸腾了!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飞跃,更是希望的象征。
它意味着,他们不再是被困于一隅的逃亡者,他们拥有了探索周边、寻找更多资源、甚至……在未来某一天,主动出击的可能性!
然而,伴随着巨大喜悦而来的,是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具争议的议题——是否利用这项技术,尝试寻找并联系其他可能的人类流亡者?
当年“肃正协议”
入侵太阳系,并非所有人类都成功通过“星桥”
逃离。
有证据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小型舰队或秘密基地,利用不同的方式、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疏散。
他们是否幸存?流落何方?
“我们必须找到他们!”
一部分人,尤其是那些与亲人失散、心怀愧疚的幸存者,情绪激动,“我们不能抛弃任何同胞!
跃迁之门给了我们寻找的能力,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太冒险了!”
保守派则强烈反对,“跃迁技术还不成熟,范围有限。
盲目搜寻如同大海捞针,且每一次启动都可能增加我们暴露的风险!
我们自身的生存尚且艰难,不能再节外生枝!”
“而且,”
铁棺补充了一个冷酷但现实的问题,“就算找到了,他们是否还是我们认知中的‘人类’?漫长的流亡和不同的环境,可能已经让他们生了难以预料的变化。
贸然接触,福祸难料。”
争论的焦点,最终汇聚于一点:在自身尚未完全稳固的情况下,是否要为了一个渺茫的希望,去承担巨大的风险?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投向李默。
他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文明精神的引领者。
李默没有立刻回答。
他独自来到“希望号”
的观测甲板,望着舷窗外那颗正在被一点点染上绿色的“新黎明iv”
。
他回想起地球上的点点滴滴,回想起那些在灾难中逝去的面孔,也回想起这一路流亡的艰辛与牺牲。
他抚摸着胸前那两枚温热的碎片,感受着其中蕴含的、不仅是力量,更是无数文明兴衰沉淀下的厚重。
他想起了“观测者”
的默默记录,想起了“旋律文明”
的暗中相助,想起了“肃正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