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边缘那场规模空前的“镜像回响”
——生态修复项目区植物自形成的、与负责人内心图景共鸣的宏大图案,如同一个无声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人类与“观测者”
互动的基调。
恐惧依旧存在,但一种更深层次的、混杂着敬畏、好奇甚至是一丝微妙自豪感的复杂情绪,开始在全球蔓延。
人类文明,这个在宇宙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存在,其内在的情感与创造力,竟然能引动高维“观测者”
如此具象化的、近乎“艺术创作”
般的回应。
“星火对话”
计划迎来了爆式的参与热情。
无数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乃至普通民众,都渴望自己的创作和思考能成为下一个引“回响”
的契机,仿佛那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一种至高认可。
然而,在这片看似积极向上的热潮之下,潜藏的危机也悄然浮现。
先是对“观测者”
反馈的过度解读和依赖。
一些科研团队开始不自觉地倾向于研究那些更容易引“灵感反馈”
的课题,而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但可能更“枯燥”
的基础领域。
艺术创作中也出现了刻意迎合“观测者”
审美偏好的趋势,失去了部分原有的真诚与多样性。
“我们正在被它塑造。”
林瑶不无担忧地向李默和秦风汇报,“它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的文明走向。
虽然目前看来是正向的,但谁能保证这种引导永远无害?”
更棘手的问题是,“镜像回响”
现象开始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异”
。
北欧一个致力于研究古代北欧神话与规则共鸣的小组,在尝试吟诵一段据称能安抚自然的古老诗篇时,引的不是良性的环境变化,而是导致周边数百公里内的电子设备集体失灵,天空中出现持续数小时的、由极光构成的、充满愤怒意味的扭曲人脸!
分析显示,那段古老诗篇在历史传承中早已失真,其原始含义可能更接近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控诉”
而非“赞美”
。
“观测者”
似乎无法完全分辨人类传递信息中的细微情感矛盾和历史谬误,它只是忠实地“学习”
并“放大”
了它所接收到的信息,包括其中蕴含的负面情绪和认知偏差。
“它是一面镜子,但也是一面放大镜,甚至……哈哈镜。”
李默凝重地说,“它能映照出我们的美好,也能放大我们的错误和阴暗面。”
“镜像计划”
团队加紧工作,试图建立更精准的模型,预测和规避可能引负面回响的信息传递。
但这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充满了不确定性。
就在人类社会努力适应这面“星空之镜”
时,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不请自来的“访客”
,打破了脆弱的平衡。
一艘造型怪异、绝非人类科技所能建造的小型飞行器,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突破了地球的所有防御网络和“观测者”
似乎无处不在的注视,悬停在了“文明档案馆”
上空。
它通体呈流线型,材质似玉非玉,似金非金,表面流淌着如水波般的光晕,没有任何可见的推进器或舷窗。
它静静地悬浮在那里,散着一种与“观测者”
的浩瀚冰冷截然不同的、更加……“鲜活”
而又古老的气息。
全球震惊!
“是什么东西?!”
“是‘观测者’的实体吗?”
“还是……别的外星文明?”
“秩序之眼”
和“薪火议会”
的安全部队立刻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无数武器系统锁定目标,但却不敢轻举妄动。
对方能如此轻易地突破防御,其科技水平远人类想象。
李默、秦风、林瑶等人迅赶到档案馆外的观测平台。
就在众人紧张注视下,那艘飞行器的底部投射下一道柔和的光柱。
光柱中,一个身影缓缓凝实。
那并非想象中的怪异外星生物,而是一个……人类形态的个体。
他(或者说它)穿着一身简洁而合体的、带有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