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律文明”
送来的“规则隐匿”
法门,如同在风暴将至的海面上投下的一只救生圈。
尽管只是初阶,但其原理之精妙,远人类现有的任何隐形或屏蔽技术。
它并非简单地吸收或反射探测波,而是通过微调自身在特定规则维度上的“投影”
,使其在宏观层面上呈现出一种“无害”
、“普通”
甚至“不存在”
的假象。
这正契合了流亡文明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在强大起来之前,尽可能地隐藏自己,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李默暂时压制下对新碎片力量的深入探索,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对这法门的解析和推广中。
凭借两枚碎片带来的对规则本质的深刻理解,他成为了掌握和传授此法门的关键人物。
过程并不轻松。
法门涉及对自身能量场、信息辐射乃至意识波动的精细操控,对学习者的精神集中度和规则感知力要求极高。
最初只有李默、林瑶、铁棺等少数顶尖的“火种”
能够勉强入门。
但生存的压力是最好的催化剂。
在李默的引导和“新生网络”
的辅助下,一批批经过筛选的工程师、操作员和防卫人员开始接受艰苦的训练。
他们在特制的“规则静默室”
中反复练习,学习如何收敛自身的信息特征,如何将飞船的能量波动伪装成自然的宇宙辐射,如何让建筑结构在规则层面“融入”
周围的环境。
渐渐地,“新黎明”
星系的“存在感”
开始变得模糊。
从星系外部观测,这里仿佛只是一个更加“安静”
了一些的普通恒星系。
那些繁忙的采矿作业、行星改造工程、乃至“曙光城”
的灯火,其产生的规则涟漪都被巧妙地扭曲、分散或吸收。
新建成的轨道“隐匿力场”
生器更是如同一个无形的罩子,将整个内星系的规则活动进一步“压低”
。
这种隐匿并非绝对。
如果遇到像“观测者”
那样层级的存在,或者进行极其精密的规则层面扫描,依然可能暴露。
但对于大多数依靠常规手段进行探测的文明而言,“新黎明”
星系已然成了一片不值得过多关注的“贫瘠之地”
。
成功隐藏自身,带来了一丝喘息之机。
流亡文明得以更加专注地进行内部建设和科技展。
利用李默提供的规则洞见和“旋律文明”
持续传来的技术资料,他们在材料科学、能量应用和生物工程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曙光城”
的规模不断扩大,生态圈日趋稳定,甚至开始尝试小规模种植适应本地环境的转基因作物。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步入正轨,文明之火在新土地上逐渐燃旺之时,李默那因融合碎片而变得异常敏锐的规则感知,捕捉到了一丝极其隐晦、却令他毛骨悚然的“注视”
。
那并非“观测者”
那种带着记录和研究意味的浩瀚目光,也非“肃正协议”
冰冷无情的扫描。
这是一种更加……古老、沉寂,仿佛来自时间尽头、带着某种漠然“审视”
意味的感知。
这感知并非针对某个具体目标,更像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大范围的“巡查”
。
它如同无形的潮水,漫过广袤的星域,掠过无数星辰,自然也扫过了刚刚披上“隐匿”
帷幕的“新黎明”
星系。
在那一刻,李默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都被冻结了。
他体内两枚碎片的力量本能地收缩、沉寂,如同遇到天敌的小兽。
整个“隐匿”
法门构建的伪装,在这古老目光的扫视下,剧烈地波动起来,仿佛随时可能破碎!
幸运的是,那目光并未停留。
它只是如同掠过水面的微风,在“新黎明”
星系稍作迟疑(或许是察觉到了一丝不协调,但被隐匿法门成功干扰),便继续向着宇宙深处扫去,最终消失不见。
但仅仅是这瞬间的接触,已经让李默冷汗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