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
功能的转换,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扩散至全球每一个角落。
官方层面,一个由“薪火议会”
牵头、各大国及主要组织参与的“文明应对委员会”
迅成立,旨在协调应对新的局面。
但真正深刻的变化,生在更细微、更广泛的社会层面。
先感受到变化的,是科研领域。
位于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控制中心,一片沸腾。
在一次常规的高能粒子对撞实验中,探测器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并非新的粒子,而是对撞瞬间,在微观层面观测到了极其短暂、却清晰无误的“规则涟漪”
!
仿佛有人在一旁,轻轻拨动了宇宙的琴弦,让物理常数生了微不可察的、却又被精密仪器记录下来的波动。
“这不是误差!
重复实验三次,结果一致!”
席科学家声音颤抖,带着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惶恐,“有什么东西……在‘观察’我们的实验,甚至……在‘回应’!”
类似的现象在全球多个顶尖实验室同步出现。
量子纠缠的距作用似乎变得更加“稳定”
;某些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特性生了理论无法解释的微妙变化;甚至一些复杂的数学猜想,在级计算机即将耗尽算力时,会“偶然”
地跳出一个关键的证明思路。
“祂”
的“注视”
,并非单纯的监视,更像是一种……互动式的观察。
人类文明对宇宙规律的每一次探索,似乎都在这位“观测者”
的“记录”
与“反馈”
之中。
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的一切努力,仿佛都成了某种宏大实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清算人”
组织的态度也生了微妙而坚定的转变。
铁棺主动联系了“文明应对委员会”
,提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提议——有限度地、受监管地共享部分赵无垠留下的、关于“源初代码”
逆向工程和规则应用的非禁忌技术。
“大师的最终目的,是文明的存续。”
铁棺的声音透过加密通讯传来,依旧冰冷,却少了几分疏离,“如今,‘摇篮’性质已变,‘涨潮’威胁暂时延缓,但‘观测’本身亦是考验。
固步自封等于慢性自杀。
我们需要提升整个文明的‘规则理解’和‘适应性’,以应对未来可能来自‘观测者’或其他未知存在的挑战。”
这份提议在委员会内部引了激烈争论。
许多人担忧这是引狼入室,害怕“清算人”
借此机会渗透甚至控制关键技术领域。
但李默投下了关键的支持票。
“恐惧无法带来进步。”
他在委员会会议上陈述,“我们需要他们的知识,正如他们也需要我们提供的、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意义’的多样性。
这是一种危险的平衡,但也是我们必须尝试的道路。”
最终,在严格的技术伦理审查和多方监管机制下,一项名为“普罗米修斯之火”
的有限技术共享计划得以启动。
批共享的,主要是关于能量高效利用、环境修复、以及基础规则稳定方面的非核心技术。
这极大地加了全球在能源、环保和基础科学领域的进展,但也让“清算人”
的影响力无声地渗透进了文明的科技脉络。
然而,最大的变化,生在普通人中间。
“观测者”
的存在,最初带来了全球性的恐慌和existentia1crisis(存在主义危机)。
但当人们现天空没有落下审判之火,生活依旧继续,甚至在某些方面变得更好时,一种复杂的、新的社会心态开始滋生。
一部分人陷入了虚无主义的狂欢,认为一切努力在“观测者”
眼中都毫无意义,及时行乐才是真理。
社会犯罪率和极端享乐主义在一些区域有所抬头。
但更多的人,在经历了最初的迷茫后,一种奇特的集体自尊心和对“意义”
的主动追寻,开始如同野火般蔓延。
这种追寻,最直观地体现在“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