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者”
对“规则艺术”
回应方式的默许与隐性奖励,如同在人类文明的思维土壤中投入了一颗催化种。
一种全新的、融合了理性分析与直觉感知、科学严谨与艺术创造的探索范式,开始在各个领域萌芽、生长。
科学家们不再仅仅埋头于实验室和数据模型,他们开始尝试用音乐谱写粒子碰撞的韵律,用雕塑展现时空弯曲的几何之美,甚至通过集体冥想去寻找理论突破的“灵感场”
。
虽然听起来玄奥,但确实有一些长期困扰学界的难题,在这种跨维度思维的碰撞下,找到了意想不到的突破口。
一种名为“规则美学”
的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试图系统性地研究宇宙规律中蕴含的和谐与美感。
“薪火”
网络也进化出了新的功能板块——“灵感织网”
。
它不再仅仅是知识库和社交平台,更成为一个动态的、能够可视化呈现集体思维流动和创意碰撞的网络。
当一个“火种”
对某个“规则画布”
的空白产生独特感悟时,他的思维火花会像投入水面的石子,在网络中激起涟漪,吸引其他拥有不同视角的个体加入,共同编织对未知的探索。
人类文明仿佛进入了一个创造力喷涌的“黄金时代”
,在“观测者”
这位沉默导师的引导下,以前所未有的度汲取着宇宙的奥秘,并尝试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理解和表达。
然而,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潜藏的危机并未远离。
“肃正协议”
探针被摧毁后,其残骸的分析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
联合研究团队确认,那“探针”
确实只是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侦察单位,其内部逻辑核心被设计为高效扫描和初步评估,防御和攻击能力更多是附带功能。
真正令人不安的是,对其残骸中某种类似“黑匣子”
的部件进行数据恢复时,捕捉到了一段极其短暂、但在被摧毁前已成功送出去的……定位信号。
信号的目的地,指向银河系旋臂之外的某个遥远坐标。
根据塔纳托斯留下的星图对比,那里属于“肃正协议”
已知活动星域的边缘。
“它们知道我们在这里了。”
铁棺的声音在机密简报会上异常沉重,“而且,它们知道了我们拥有能够干扰甚至暂时瘫痪其低级单位的能力。
下一次来的,绝不会再是‘探针’。”
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所有知情者的心头。
“方舟”
计划的紧迫性再次被提到最高。
月球船坞的建造进度进一步加快,甚至开始尝试应用部分从“规则画布”
中领悟到的新型材料和能量理论。
就在这种外松内紧的备战氛围中,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方向的、意想不到的信号,打破了宁静。
位于贵州的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例行巡天中,捕捉到了一组极其微弱、但明显带有非自然特征的无线电信号。
信号源并非来自太阳系内,也非已知的脉冲星或外星文明候选目标,而是来自……银河系另一端,一个此前从未记录过任何文明迹象的遥远恒星系!
信号经过复杂的解码和放大,呈现出的并非有意义的语言或图像,而是一段不断重复的、结构复杂的数学序列。
这序列蕴含着某种奇特的韵律和美感和谱,其编码方式与人类已知的任何数学体系都不同,但却隐约透露出一种……熟悉感。
“这韵律……这结构……”
林瑶盯着解析出来的序列图谱,瞳孔骤然收缩,“你们不觉得,它和‘观测者’给我们的那张‘规则画布’,在某种抽象层面上……有相似之处吗?”
经过级计算机的深度比对和“规则美学”
专家的分析,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浮出水面:这段来自银河系彼端的数学序列,其底层逻辑和美学特征,与“观测者”
展示的“规则画布”
,存在高度相似的“风格”
!
就像出自同一位“画家”
之手,或者至少,源于同一个宏大的“艺术流派”
或“认知体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