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百姓们既为案件的骇人听闻而震惊,更为知府陈知礼的雷霆手段和最终那充满仁心的判决与倡议而拍手称快,议论纷纷之余,无不称赞陈青天真正是为民做主、心怀慈悲。
判决当日下午,胡员外便忍着鞭刑后的剧痛和羞耻,命人抬着,亲自将一万两罚银的银票送到了府衙。
不仅如此,他更是当众宣布,将自家在城郊的一处小庄子也捐出来,用于慈幼堂的运作。
“陈大人,各位父老乡亲,”胡员外脸色苍白,却语气诚恳,“我胡某糊涂犯下大错,罪有应得。
这一万两是罚银,理所应当。
城外那处庄子,虽不大,但也有二三十亩薄田,十几间房舍,算是我胡某人为赎罪尽的一点心力。
恳请大人用于安置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老人,田地里出产的粮食瓜菜,也能贴补些用度。
大人说得对,人不能光养着,得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才不算废了,这个小庄子就刚刚好。”
这一举动,倒是让不少人对他的观感略有改观,虽不能抹去其罪,但至少知错能改,愿以实际行动弥补。
陈知礼接纳了他的捐赠,并让人登记在册。
次日,府衙关于筹建“慈幼堂”并募集善款的告示便贴满了全城大街小巷。
告示详细说明了慈幼堂的用途、规划,并公布了捐款捐物的地点和登记方式。
消息一出,全城响应之热烈,远超预期。
顾家率先响应,顾苏合亲自来到府衙,代表顾家捐出了八千两白银。
“知礼此举,乃大善之事,我顾家义不容辞!”
明山长当时在顾家做客,闻讯后也立刻让儿子从明府取来六千两银票。
“老夫虽非巨富,愿尽绵薄之力,为孩子们添砖加瓦。”
在顾、明两大家族的带头作用下,余杭城的富商乡绅、书香门第乃至普通百姓,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捐银子的、捐米粮的、捐布匹棉被的、捐桌椅板凳的……络绎不绝。
府衙门口专门设了接收点,负责登记的衙役就增加了好几个,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都带着与有荣焉的笑容。
“城南布庄王掌柜,捐棉布二十匹!”
“城东米行李东家,捐新米五十石!”
“清水巷张婆婆,捐铜钱三百文,鸡蛋一篮!”
……
……
登记的声音此起彼伏,无论捐赠多少,都得到了一声真诚的感谢。
善行如同暖流,迅速驱散了案件带来的阴霾和冬日的寒冷。
而更令人心酸又欣慰的是,告示贴出当日,便有几十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孤儿和孤苦无依的老人,怯生生地来到府衙指定的临时安置点(就在胡家捐赠的那个庄子上)。
&n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