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上是顾苏合那熟悉而略显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
陈知礼拆开信,细细阅读。
信中,顾苏合先是简单问候,随后便详细说明了知文、吴再有、陈轩三人的春闱结果——果然如他们所预料的那般,皆名落孙山。
“知文侄儿文章火候稍欠,策论虽稳健却失之新奇;
再有兄弟文风朴实,于经义上略有偏差;
陈轩则运气不佳,墨污了考卷,影响了誊录……三人皆憾未上榜。
然此番经历,于他们而言亦是宝贵历练,眼界既开,当知不足而后进,我已安排他们入读京城有名的白鹿书院。
书院师资雄厚,环境清幽,正适合他们潜心攻读三年,以待下科。
知行也跟他们在一起。”
看到这里,陈知礼并无太多意外,反而觉得这是最好的安排。
年少成名未必是福,经过挫折沉淀,学问和心性才能更为扎实。
国子监虽好,但里面多的是高门大户子弟,万一有个不小心惹到了其中的一位,…,还不如去白鹿书院或者京华书院。
接着,信中提到顾宇辉,顾宇辉此次侥幸得中,然名次靠后,位列一百九十二名。
殿试在即,此名次极为尴尬,稍有差池,便落入三甲同进士出身。
好在宇辉心大,并不忧心忡忡,这对殿试是极有好处的。
我顾苏合在信中道,他已经在多方奔走,看能否在朝考后活动一番,不求留京,若有可能,最好是能回江南为官,离家近些,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陈知礼微微颔首。
顾二叔的考量很实际。同进士虽然也是“进士”,但在官场升迁和士林声誉上,总与“进士出身”差了一线。
宇辉这个名次确实危险,若能活动回江南,无论是在余杭府下属的富县,或是临近的苏州、松江等地,有顾家和他的照应,对他的仕途起步都大有裨益。
这需要精心运作,但以顾苏合在京的人脉和手腕,还有穆云的父亲穆大人,可能性还是极大的。
傍晚回家,他将信的内容简要告知了爹娘和盼儿。
陈富强叹了口气:“知文他们没中没什么,踏实再学三年就是,进士哪里是那么好考的?再有跟陈轩也不过二十四岁,知文更是才二十,不急不急。
何况京城有吃有喝有住,什么都不缺,你二叔二婶也在,读书不懂的还能问问你妹夫。
就是辛苦顾二爷了,什么事都在麻烦他帮忙。”
吴氏深以为然,“知礼,你写信过去,问问他们媳妇怎么办?要不要接回京城?不是说知文媳妇还有身孕吗?男子们都在京城读书,总不能让她们几个妇人留在府城顾府?”
陈知礼安抚道:“没事,我写信问问,估计肯定是二叔安排人接她们回京,庄上院子多,住着也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