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回到房中,陈知礼换上那件只在重要场合穿的天青色衣衫。
布料是上好的杭绸,在阳光下会泛出淡淡水纹。
他小心翼翼地取出锦盒中的白玉佩——这是顾苏合前日特意给他的,说是"行走官场总要有些体面"。
玉佩触手生温,雕刻着简洁的云纹,既不张扬又不失体统。
陈知礼系在腰间,整个人顿时添了几分气度。
"这才像样。"顾苏合满意地点头,"记住,见刘大人时不必多话,但问到你科举的事,定要答得妥帖。"
马车穿过清晨的京城,街道上早市正热闹。陈知礼透过纱帘,看着挑担的小贩和赶早的行人。
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规律而安稳,不多时就到了地方。
大理寺衙门比想象中朴素。
青灰色的围墙,朱红色的大门,门口两个衙役持棍而立。
顾苏合递上名帖,不一会儿就有个书吏模样的人引他们从侧门进入。
穿过两道回廊,来到一处僻静的小院。院中一株老梅树亭亭如盖,树下石桌上已摆好茶具。
"顾兄,你们来了,请坐。"一个浑厚的声音从屋内传来。
刘涛约莫三十岁上下,面容清秀,一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顾苏合上前见礼,又引见陈知礼。陈知礼躬身长揖,动作标准得挑不出一丝错处。
"果然是青年才俊。"刘涛微微颔首,"听说你去岁秋闱中了解元?"
"回大人话,侥幸得中。"陈知礼声音平稳,手心却已渗出细汗。
刘大人示意他们落座,亲自斟茶。
茶汤清亮,香气扑鼻。陈知礼双手接过,轻啜一口,竟是上好的龙井。
刘大人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你上次说的庄子和宅子,如果你真心想要,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些力,不瞒你说,盯着的人也是不少。”
“多谢刘兄,我肯定是要,如今京郊的好庄子可不好买,价钱贵一点都没事。”
两人说了好一会,陈知礼始终安静地听着,绝不轻易地插话。
"多谢刘大人指点。"顾苏合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推过去,"一点家乡特产,不成敬意。"
刘大人看都没看就收下了,转而问起陈知礼的学业。
当得知去江南书院读书两年半,有幸经常得明山长指点,刘大人明显来了兴趣。
他有意跟陈知礼聊起了杂学,不论有多杂,陈知礼都能侃侃而谈,声音不轻不重,不急不缓。
"好,好,知礼学问学问真扎实,不愧为解元公。"刘涛点头,"若有需要,可拿我的名帖去国子监借阅些典籍。"
说着真的取出一张名帖递给陈知礼。
离开大理寺时,日头已近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