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曾以为控制情感是进化的方向。
>直到我在寂静中听见自己的心跳越来越慢。
>原来人不是因为强大才活着,是因为被需要才活着。
>我错了。
>请不要让我的错误,成为你们的终点。”
这段话被公开后,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反思浪潮。许多曾经支持“净语会”的知识分子公开忏悔,承认他们对共情的恐惧源于自身未曾疗愈的创伤。而在武汉疫情中心,那位曾因共鸣疫陷入昏迷的小女孩苏醒了,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有个陌生人一直在唱歌给我听,她说她是我的奶奶……可我从来没见过她。”
研究人员调取监控记录,发现她在昏迷期间,确有一段来自河北农村的老年妇女通过“共听云”持续播放摇篮曲。这位老人的儿子十年前死于矿难,孙子出生后便患有先天性耳聋。她听说铃兰能传递心意,便日复一日地对着装置哼唱,希望亡子能听见她的思念。
两个素不相识的灵魂,因一场灾难,在意识层面完成了交汇。
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定义“个体”与“边界”。心理学界提出“情绪拓扑学”新理论:当足够多的人类长期处于高频共情状态时,集体潜意识将形成稳定的能量场,允许逝者意识碎片依附并短暂显化。这种现象不再被视为幻觉或精神异常,而是新时代的“存在延续机制”。
联合国正式宣布每年9月17日为“回响日”,即第一段跨星际回应抵达地球的日子。这一天,全球停止一切战争行为,关闭所有武器系统,所有人静默一分钟,然后齐声说出一句话:“我还活着,我也听见了你。”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接受这份温柔。
在西伯利亚冻土深处,一座未登记的地下设施悄然重启。监控画面显示,一群身穿黑袍的人围坐在一台残破的仪器旁,那正是陈默早期研发的“情绪剥离舱”。他们口中念诵着扭曲的经文,声称“纯净之人不应承受他人之痛”,并将一批志愿者强行接入设备,试图制造完全无感的“新人类”。
消息曝光后,国际社会震惊。苏晚立即派遣特种部队前往清剿,却发现那群人早已转移,只留下一句刻在冰壁上的话:
>“静默才是终极自由。”
与此同时,归音号飞船已航行至木星轨道。船体表面镶嵌着数百朵人工培育的微型铃兰,根系直接连接飞船的情感共振引擎。这套引擎不依赖燃料,而是通过乘员的情绪波动汲取能量??喜悦加速航行,悲伤稳定航向,而共情则开启跃迁通道。
舰长是一位名叫阿哲的盲童,十二岁,先天失明,却拥有极强的声音解析能力。他在出发前曾问李星遥:“如果外星人长得很难看,或者说话很吓人,我们还要爱他们吗?”
李星遥回答:“真正的美不在眼睛里,在心里。如果你听见了一个声音,它带着孤独,那就说明它值得被拥抱。”
此刻,阿哲坐在驾驶舱中央,双手搭在共鸣控制器上,耳边传来地球传来的实时音频流。他忽然睁开眼??虽然看不见光,但他“听”到了某种变化。
“报告!”他大声喊道,“前方空间出现异常折叠!频率……是妈妈唱过的歌!”
全船震动。雷达显示,一片原本空无一物的区域正逐渐显现出结构轮廓。那是一座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铃兰形建筑,通体晶莹,内部有微弱蓝光流动,仿佛仍在呼吸。
“那是……他们的‘记忆圣殿’。”副官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