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齐齐出列,躬身附和。
他们无法接受!
高高在上的君子六艺,竟然要和那些泥腿子、匠户的谋生手艺放在一个台面上?
这是对圣人学问最恶毒的侮辱!
然而,新政的消息,却通过各种渠道,以惊人的度传遍了整个元氏县,并向着常山各县扩散。
平民百姓们,在听到这个消息的瞬间,先是难以置信,随即爆出了震天的欢呼!
“老天爷啊!
官府要办学了?我们家的娃也能去读书了?”
“不分男女,不分贵贱!
只要考得上,官府还出一半的钱!”
“刘府君……刘府君真是圣人在世啊!”
无数家庭,无数父母,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道刺破云霄的光!
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摆脱和自己一样的命运。
现在,刘景给了他们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机会!
一时间,刘景的声望在民间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无数百姓自地为他立起了长生牌位。
与民间的狂热追捧截然相反,郡内的士族、儒生们,彻底炸开了锅。
他们奔走串联,口诛笔伐,将刘景的新政斥责为“毁文灭道”
的暴行。
数日之内,一封由冀州数十位知名儒生联名签署的《谏书》,被送到了郡守府。
信中言辞激烈,将刘景比作商鞅、李斯,称其为“欲以酷吏之法,行毁文灭道之事”
,请求他立刻废除新政,否则必将“为天下读书人所不容”
!
面对这份几乎等同于最后通牒的联名信,刘景的反应,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他命人将这封《谏书》原封不动地张贴在了郡守府外的公告栏上。
在《谏书》旁边,刘景没有写任何辩解之词。
他只是拿起笔,用最大号的字体,写下了一行字。
一行足以让万民归心的大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凡有利于民者,虽千万人吾往矣!”
当这行字出现在公告栏上时,围观的百姓先是死一般的寂静。
紧接着,人群中爆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府君万岁!”
“我等誓死拥护府君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跟我们全常山的百姓过不去!”
民心,彻底沸腾!
儒生们激烈悲愤的抗议,在万民的欢呼声中,显得那样的苍白,那样的无力。
各县的学堂建设,在百姓们空前的热情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展开。
无数家庭,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挤进那两成的入学名额,开始拿出全部的精力,督促孩子读书识字,整个常山郡,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学习狂潮。
然而,就在新政推行得一帆风顺之际。
数日后,一辆装饰古朴却气度不凡的马车,缓缓停在了郡守府门前。
车门打开,一位须皆白,面容清癯,身着宽大儒袍的老者,在众人的搀扶下走了下来。
他身后,还跟着十几位同样白苍苍,气质儒雅的老学者。
看到这位老者,在场维持秩序的官吏无不倒吸一口凉气,脸色剧变。
来者,竟是常山名望最盛,桃李满天下的大儒,张延!
张延看着郡守府的牌匾,眼中没有半分波澜,只是用一种平静到令人心悸的语气开口。
“老夫张延,求见刘府君。”
说罢,他不等门吏通报,便整理了一下衣冠,在一众惊骇的目光中,直挺挺地跪了下去。
他身后的十几位老学者,也随之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张昭苍老而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整个府前广场。
“若刘府君不收回成命,老夫等人,便在此长跪不起!”
“以死,明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