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令人心颤的蓝图,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
这……这哪里是一个武夫该有的见识!
这分明是一位开国之主才有的雄才大略!
荀彧和戏志才听得是心神剧震,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他们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将军,而是一位运筹帷幄,执掌乾坤的顶尖人主!
就在荀彧心潮澎湃之际,一旁始终沉默的戏志才,突然开口了。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丝玩味和审视,角度更是刁钻无比。
“将军之策,听上去确实完美无缺,但未免……太过理想。”
“志才斗胆,请教将军三个问题。”
刘景做了个请的手势:“先生但说无妨。”
戏志才伸出一根手指:
“其一,钱从何来?无论是兴修水利,还是建立学堂,都需要海量的钱粮。
将军的钱,难道是大风刮来的?”
他又伸出第二根手指:
“其二,士族之患。
将军以盐利换地,确实高明。
但天下士族何其多,不可能人人都配合。
若有顽固不化者,联合起来抵制将军,将军又当如何应对?”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灼灼地盯着刘景。
“其三,民智之乱!
自古以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将军开启民智,让庶民百姓人人识字,他们若有了自己的想法,岂不是天下大乱的根源?将军,就不怕玩火自焚吗?”
三个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一个比一个直击要害。
贾诩和沮授都不禁微微皱眉。
这个戏志才,果然不是善茬!
然而,刘景却放声大笑起来。
“哈哈!
问得好!
问得好啊!”
他看着戏志才,眼中满是欣赏。
“先生这三个问题,正问到了点子上!”
他收起笑容,神色一肃,对答如流。
“关于钱。
我们的各种官营产业,还有与北方乌桓、鲜卑的贸易。
利润足以支撑我前期的所有开销。”
“如今,商曹已经成立,盐铁之利,商税之入,源源不断,足以支撑更大的场面!”
“关于士族。
我给他们选择。
要么,合作共赢,用土地换取更稳定、更丰厚的盐利分红,我还会给他们的子弟入仕的机会。”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变冷。
“要么,就别怪我心狠手辣,成为我脚下的垫脚石!”
“我刘景的常山郡,民心在我,大军在我,谁敢阻拦,便是与我百万军民为敌!”
一股铁血杀伐之气,扑面而来,让荀彧和戏志才心头一凛。
最后,刘景谈到了第三个问题。
他的眼神变得悠远而深邃。
“至于民智……先生以为,黄巾之乱,根源何在?”
“正在于百姓愚昧无知,才会被张角那等神棍轻易煽动,裹挟成灾!”
“一个国家,如果根基是建立在愚民之上,那便是沙上之塔,风一吹就倒了!”
“我开启民智,就是要让百姓知是非,明事理!
让他们知道,谁才是真正对他们好的人!”
“我还要让他们识字,进入我的官营工厂,成为工匠,进入我的军队,成为识字的军官,进入我的官府,成为基层的官吏!”
“他们,不是会引起动乱的根源!”
“他们,才是我刘景的基石!”
一番话说完,整个议事厅内,落针可闻。
荀彧和戏志才,已经彻底被震撼到无以复加。
刘景的思路,不仅有高度,更有深度,最重要的是,他有完整且经过验证的可行性方案!
他所做的,他所想的,正是他们二人困于洛阳时,在酒肆中痛心疾,却又无能为力的治世大道!
这一刻,他们找到了共鸣!
良久。
荀彧缓缓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
他对着刘景,深深一揖。
“将军之志,彧,已经明了。”
他直起身,目光前所未有的郑重,问出了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
“彧只问将军最后一句话。”
“在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