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盛世景象,添几块砖,加几片瓦。
这叫‘取之于豪商,用之于盛景’。
这第一本账,小子要做到,不动国库一两银,不加百姓一文税。”
狄仁杰的眼中,终于有了一丝动容。
不动国库,不加赋税,这听起来确实诱人。
但他立刻抓住了其中的关键:“强捐,与明抢何异?终究是落了个酷吏的名声,失了朝廷的体面。”
“先生说得对。”
陆羽坦然承认,“所以,便有了第二本账——百姓的账。”
“此前的舆论造势,先生看作是粉饰太平。
但在我看来,那是筑巢引凤。
为何要将望云楼说成是祈福之地?为何要编造童谣?为的就是让百姓‘信’。
信了,这楼就与他们有了关系。
接下来,建楼所需的工匠、民夫,我一概不从民间强征。”
“哦?那人从何来?”
狄仁杰追问。
“招!”
陆羽斩钉截铁地吐出一个字,“以工代赈,明码标价!
凡应招者,每日管三餐饱饭,十日一结工钱,工钱比市面上高一成!
若有伤病,朝廷负责医药。
若不幸身故,抚恤金加倍!
如此一来,建楼不再是百姓的苦役,而是他们的饭碗。
尤其是那些无地的流民,无活的工匠,这便是朝廷给他们的恩典。
敢问先生,天下可有饿着肚子,骂给饭吃的人?”
狄仁杰彻底沉默了。
他那双锐利的眼睛里,审视的意味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震惊与思索的复杂光芒。
以工代赈,这个概念并不新鲜,但从未有人想过,能用在修建皇家楼阁这种“非生产”
的事情上。
更重要的是,陆羽竟想将它做成一个能让百姓真正获利的“活计”
。
“你说的这些,都需要海量的钱财来支撑。”
狄仁杰沉声说道,“光靠‘捐’,恐怕难以为继。
那些豪商也不是傻子,被割了一刀,岂会再伸长脖子?”
“先生问到点子上了。”
陆羽的笑容里,多了一丝狡黠,像只偷到了鸡的狐狸。
“所以,还有最关键的第三本账——生意的账。”
“生意?”
“对,生意!”
陆羽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眼中闪烁着一种狄仁杰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属于商人的精明与野心。
“望云楼,为何一定要是座楼?它为何不能是一家天下独一无二的‘商号’?楼建成后,可分层出租。
底层,卖茶点,听说书;中层,做酒宴,宴请四方宾客;顶层,设雅座,非王公贵胄、一掷千金者不得入。
长安权贵何其多,谁不想在长安之巅,俯瞰众生,宴请宾客?这面子,值多少钱?”
“我还可以出售‘冠名权’。
望云楼的每一根柱子,每一块匾额,甚至每一张桌椅,都可以明码标价,让那些胡商来买。
想象一下,西市的康老爷,在宴请贵客时,指着头顶的琉璃灯说:‘此灯,乃是鄙人捐赠,陛下亲笔题名’。
这又是多大的荣耀?”
“还有,望云…楼周边,会形成长安最繁华的地段。
这些地皮的价值,会翻上十倍,百倍!
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将商铺的经营权,提前卖出去……”
陆羽越说越快,一个个后世烂熟于心的商业运作模式,被他用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行云流水般地描绘出来。
雅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的声音。
狄仁杰已经完全呆住了。
他这辈子审过无数的案子,见过无数的奇人,却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的想法。
将一座为帝王彰显功绩的皇家楼阁,变成一个……一个聚宝盆?一个能自己生钱的买卖?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行政能力了,这是一种他从未接触过的,将权力、民心、商业完美缝合在一起的可怕天赋!
良久,狄仁-杰才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端起那杯已经凉透的茶,一饮而尽,仿佛是为了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你……”
他看着陆羽,想说什么,却现自己竟有些失语。
最终,他只是摇了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