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到了那位曾在王振华事件中帮过他的老记者。
那是一位身上带着“仗义执言”
气运的媒体人。
他要在方案里,详细规划一场“舆论战”
。
第一步,不是直接曝光黑恶势力,那太直接,容易被定性为“攻击地方政府”
而被强力压制。
他要选择一个更巧妙的切入点——民生。
报道的主题,可以是《被遗忘的角落:xx镇老年群体的生活困境调查》。
文章不提任何黑恶势力,只用最朴素、最真实的笔触,去描写那些老人的生活,他们的期盼,他们的无助,以及他们的问题常年得不到解决的现状。
这篇报道,要嵌入一道精心构建的“共情言灵”
。
让每一个看到报道的读者,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看到自己家乡的影子,从而引最广泛的社会同情。
当舆论开始酵,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那个“被遗忘的角落”
时,再由老记者抛出第二篇“追问式”
报道:《谁该为他们的困境负责?》。
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舆论的洪流一旦形成,将汇聚成一股磅礴的“民怨”
与“民意”
气运。
这股气运,将成为“铁腕”
领导手中最锋利的武器,足以冲破任何地方保护伞的“阻挠咒缚”
。
两根主轴之外,还有最关键的“预案”
。
苏晨的笔尖在纸上飞划过,他设想了无数种可能。
如果地方势力对老百姓进行打击报复怎么办?——预案:在舆论造势前,秘密联合信得过的公安力量,提前对关键受害人进行保护性监视。
如果地方试图压制舆论,进行删帖公关怎么办?——预案: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除了主流媒体,同时联系多个粉丝量巨大的自媒体大v,准备好多份不同角度的稿件,一旦现压制迹象,立刻全网分,形成“真相扩散”
的矩阵效应。
如果单位领导对自己进行报复怎么办?——苏晨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这反而是他最不担心的。
他现在这副“失魂落魄”
的样子,就是最好的保护色。
任何对他的打压,在“铁腕”
领导看来,都只会坐实他报告中“领导不作为、打击报复”
的说法。
一个下午的时间,苏晨水米未进,甚至没离开过座位。
当他终于停下笔时,窗外的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
办公室里的人早已走光,只剩下他头顶一盏孤灯。
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关于解决xx镇基层治理困境及维稳风险的综合性方案》,静静地躺在他的桌面上。
这份方案,结构缜密,逻辑闭环,从法律条文到舆论引导,从行动步骤到风险管控,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完美。
它不再是一封求助信,而是一份详尽的、冷酷的、充满杀伐之气的作战计划。
苏晨甚至在方案的结尾,用言灵的力量,悄然注入了一道“正义执行”
的咒缚。
任何看到这份方案,并手握权力的人,都会在潜意识里被这股“正义”
的气运所感染,产生一种“若不作为,则有愧于心”
的紧迫感。
他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僵硬的脖颈。
极致的脑力消耗让他感到一阵眩晕,但他眼中的光芒,却前所未有的明亮。
他将方案小心地装进一个牛皮纸袋里,没有立刻离开。
他在等。
等一个最合适的递交时机。
……
与此同时,市委副秘书长的办公室里,灯火通明。
“铁腕”
领导独自一人坐在办公桌后,手中拿着的,不是今天的文件,而是一份已经泛黄的、从档案室最深处调出来的旧档案。
档案的封面上,写着一行字:【关于对苏建国同志匿名举报信的调查记录】。
时间,是二十三年前。
领导的秘书小张,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喘。
他下午去档案室调取这份档案时,负责的管理员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
他知道,这份档案,牵扯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