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家园,这也叫奇迹!
现在,他要带着咱们治水,让咱们以后再也不用受这洪水之苦,俺信他,能再给咱们一个奇迹!”
“说得好!”
人群中,又站起了几个人,他们都是之前受过恩惠,或是对姜云充满信心的青壮。
“没错!
俺不信什么河神祭祀的鬼话!
俺只信俺这双眼睛!”
“以工代赈,凭力气吃饭,天经地义!
总比在这里等死强!”
支持的声音开始出现,虽然不大,却像是在灰暗的雾气中,点燃了一簇簇火苗。
就在这人心浮动,争执不休之际,一阵整齐的脚步声传来。
一队官兵簇拥着一名文官,走进了安置点。
他们在最中心的一块空地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木板。
文官清了清嗓子,展开手中的布告,用尽全身力气,高声诵读起来:
“徐州牧刘公、别驾姜公联合布告:”
“今逢大灾,万民流离,本府痛心疾。
然坐食山空,非长久之计;无偿施舍,易滋生懒怠。
为今之计,唯有自救。
故此,本府决议,行‘以工代赈’之策!”
“凡徐州子民,无论男女老少,但有一份力气者,皆可报名参与水利修建。
工程期间,吃住由官府全权供给!
每日按工计酬,完工即粮米,多劳多得,绝不拖欠!
所修之堤,所建之渠,皆为护我徐州万代之基业!
此非徭役,乃建家园之义举!
望我徐州父老,踊跃参与,共渡难关!”
布告的内容,简单直白,每一个字都像锤子,重重敲在百姓的心坎上。
没有一句提到“祭祀”
,没有一句提到“神鬼”
。
有的,只是“按工计酬”
、“多劳多得”
的承诺。
有的,只是“护我万代基业”
、“建家园之义举”
的号召。
这番话,与奸细们口中那阴森恐怖的“活人填河”
,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
一个是让你凭本事吃饭,活得有尊严;另一个,是让你稀里糊涂地去当祭品。
该信谁?
人群死一般地寂静。
那名宣读布告的文官,将布告工工整整地贴在木板上,然后在旁边摆开了一张长长的桌案,放上了笔墨和名册。
“招募点,即刻成立!
愿为家园出力者,皆可在此报名!”
雾气,似乎在这一刻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撕开了一道口子,一缕久违的阳光,穿透云层,正好照在那张写满了墨色大字的布告上。
所有人都看着那张桌子,却没有人动。
他们在等,在看。
谁会是第一个?
王大牛深吸了一口气。
他回头,看了一眼自己那躲在窝棚边、满脸担忧的婆娘和孩子。
然后,他毅然决然地转过身,迈开大步,走到了那张桌案前。
他拿起那支对他来说有些过于纤细的毛笔,在文书小吏的指引下,用尽全身的力气,在名册上歪歪扭扭地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俺,王大牛,报名!”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空气中,显得格外响亮。
这个动作,像是一个信号。
一个、两个、十个……
那些先前就支持姜云的青壮,毫不犹豫地跟了上去。
紧接着,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被恐惧和怀疑笼罩的灾民,看着那份清晰的布告,看着王大牛他们坚定的背影,心中的天平,终于彻底倾斜。
是啊,与其相信那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为何不信一次那个曾经带领他们创造了丰收奇迹的姜别驾?
与其在这里坐着等死,为何不凭自己的双手,去挣一个活路,去建一个安稳的家?
“俺也报名!”
“算我一个!”
“还有俺!
俺虽然力气小,但也能搬搬石头!”
人群,如潮水般涌向了那张小小的桌案。
起初还是三三两两,到后来,竟是争先恐后。
负责登记的小吏,忙得满头大汗,准备的名册,很快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手印。
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