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不好,我以为没人在意更不更了,想偷个懒,请了个假,慢慢写着玩,没想到还有读者追更,也是意外。
人到中年,琐事缠身,一开始就是纯粹写着玩,没想到有人看,我也摊牌了,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不太会写,尽力写了这些,谢谢读者朋友们看到这里了。
不啰嗦了,下面开始正文。
邱洁是见过大风大浪的,对张勇没有别的想法。
但是邱洁被他的话题吸引,抬起头,“你在服装厂上班?我姐是卖衣服的,从小家里只要有布料,我姐就给我们做衣服,自己舍不得用那些布料,不过好像也没穿过几次新的,小时候太苦了,现在能卖衣服也算她的梦想了。”
说到邱燕,邱洁想起以前的事情,语气里带着情绪,不再是刚才的疏离的表情。
张勇说,“你姐以前学过做衣服吗?”
邱洁骄傲的说,“没有,她就自己想的,自己就动手了,可能有点天赋吧,如果不是家里条件不好,我想她能去学学,肯定比那些设计师做的都好。”
张勇附和,“那是,设计是要天赋的,一般人还真干不了,我们厂那些设计师人家就很抢手,不像我们这些工人,要累死累活的干,也不如人家挣得多。
你姐要有这样的眼光,卖衣服肯定也好卖,知道进啥卖的好。”
邱洁说,“不过广东那边的衣服比咱这里的洋气多了。”
“是啊,你看你,一年不见,我们在后面都不敢认了,他们都说我肯定认错人了,如果我以前不认识你,我都以为是哪个明星了。”
张勇说着说着耳朵红了。
邱洁笑着回应,“你别哄我了,还明星呢,我们那里比我好看的有都是,你现在也变得不错啊。”
邱洁随口一夸,张勇有点不知所措的嘿嘿傻笑着,“太夸张了吧,我还没去过东莞,有机会去看看到底是不是像你说的那样。”
张勇从大衣兜里掏出来两个茶叶蛋,“你吃吧,刚才站台买的,还热乎着呢。”
邱洁本想推辞,可是由于这次回来心事重重,对未来的路有太多的设想,所以也没心思在吃饭上面。
她肚子不争气的叫了,两人相视一笑,张勇把茶叶蛋扒了皮,放在邱洁手里。
因为食物的缘故,两个人聊天也拉近了些许距离。
张勇嘴里也吃着茶叶蛋,“你姐在吉林哪的?”
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想着邱洁的姐姐是做服装生意的,这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可以突显一下自己,自己在服装厂做拉长的,平常也是小姑娘见得多了,大家也都捧着他,但他都没感觉,偏偏只对在火车上见过一面的爽朗大方的邱洁印象深刻。
上次分开,他给了邱洁联系方式,还挺期待邱洁联系他的,但等了一段时间,一直都没消息,没想到,这次又能看到她,他心里兴奋极了。
邱洁拿出水喝了一口,“辉南,第一百货大楼,她在那里承包了一个柜台,她写信跟我说的,我姐结婚我都没回来,咱们在外面打工的家里的事就参与的少了。”
张勇也感慨,“是啊,家乡又挣不到钱,如果家里能有钱挣,谁还想出门啊,真希望也能为家乡做出一番贡献。”
“其实咱们北方的纺织厂并不比南方的差多少,质量绝对比南方的好,咱们有咱们的优势,比如咱们本地的亚麻柞蚕丝就是天然优势。
就是咱们的设备旧,设计人员的观念太保守,缺乏时尚感,没有销售渠道,品牌意识也差。
像我们珠江服装厂凭借着国家政策,“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模式,设备新,款式新,销售渠道遍布全国,衣服时髦价格低,很受欢迎,就是这个质量没咱本地服装厂好。
真希望哪天咱们也可以在自己的家乡有这样的服装厂,也不用东跑西跑了。”
谈到关于服装方面的知识,张勇滔滔不绝。
邱洁听得云里雾里的,“我姐卖的好像就是广东货。”
张勇适时的抬高自己,“那你姐有啥需要也可以让我帮忙啊,我可以跟厂里商量商量,好歹我还能说上几句话。
到时候你们多几个厂可以做对比,从厂里拿服装可比从批商那里拿便宜多了。
在咱们北方如果谁能有渠道从广东拿货,那款式,价格这方面跟别人相比一定可有优势了。”
邱洁夸他,“你还挺有商业头脑,不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