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的围裙,手里正麻利地给客人装串串。
李皎棠找了个靠窗的小桌坐下,按照阿姨的推荐,点了一大把牛肉串、虾滑、藕片和土豆片,又加了一份冰粉解辣。
大叔端来冒着凉气的冰粉时,瞥见李皎棠桌上的笔记本,笑着问道:“看你这本子上画的蛋烘糕,是昨天在王嬢嬢那儿吃的吧?她俩口子做蛋烘糕快三十年了,是这条巷里的老招牌咯!”
李皎棠惊讶地抬头:“大叔您认识她?”
“那可不!”
大叔擦着手在对面椅子上坐下,打开了话匣子,“这条巷里的小吃摊,都是看着彼此生意做起来的。
我们家串串也开了二十年,最开始就一个小推车,现在才有了这小店面。
蜀城的美食啊,讲究的就是个‘老味道’,像我们这锅底,用牛油、郫县豆瓣和二十多种香料熬六个小时,少一分钟都不对味。”
说话间,冷锅串串端了上来,红油鲜亮,芝麻香气扑鼻。
李皎棠夹起一串牛肉放进嘴里,肉质滑嫩,辣中带香,麻得恰到好处,忍不住连连点头:“太香了!
比我想象中还好吃!”
大叔笑得更开心了:“这才是正宗的蜀城味道!
以前啊,学生们放学就来我这儿吃串,现在好多人都成了家,还带着孩子来吃,说吃的是小时候的味道。
就像你昨天吃的蛋烘糕,王嬢嬢的配方都没改过,就是为了留住老顾客的念想。”
李皎棠一边吃,一边认真听大叔讲着巷里的美食故事,时不时追问几句,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还不忘给串串拍几张照片。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碗里,红油泛着光泽,耳边是食客的笑语和大叔的讲述,满是鲜活的市井暖意。
“大叔,您知道哪家红油抄手最地道吗?”
她想起阿姨的推荐,顺势问道。
“往前走到巷口左转,那家‘老成都抄手’,皮薄馅大,红油是用菜籽油炼的,香而不腻,你去尝尝就知道!”
大叔爽快地推荐,还不忘叮嘱,“抄手要现包现煮的才好吃,去晚了可能要排队!”
李皎棠一一记下,心里暖暖的。
原来蜀城的美食不仅慰藉味蕾,更藏着一代代人的烟火记忆,这些藏在巷弄里的故事,比书本里的文字更鲜活,也让她的蜀城之行,多了几分意料之外的温暖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