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生命力的体现。
孙悟空的行事风格常常让人出乎意料。
他不按常理出牌,对于那些束缚他自由的规矩和权威,他毫不畏惧。
当他觉得弼马温这个官职太小,无法满足他的野心时,他毫不犹豫地大闹天宫,搅得天翻地覆。
他觉得蟠桃美味可口,便毫不顾忌地敞开肚皮大吃特吃,完全不顾及玉皇大帝和天兵天将的存在。
他的行为虽然有些霸道,但却充满了率真和不羁,就像一个还没有被世俗规矩磨平棱角的少年。
然而,这股“野”
气虽然赋予了他独特的魅力和勇气,但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
他自恃本领高强,便目中无人,甚至狂妄地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这样的话语,全然不顾及其中的后果和影响。
这种毫无顾忌的张扬,实际上反映出他尚未真正理解“收敛”
的含义,更不懂得对规则的敬畏以及对更广阔世界的认知。
在小说的前几章中,他宛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拥有着令人惊叹的天赋和才华,但同时也有着尚未被磨砺的棱角。
他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天真无邪和直率坦诚,而可气之处则在于他的任性和冲动。
他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世界,让人不禁感叹“这猴子真是太能闹腾了”
。
然而,尽管他有时会让人感到无奈和恼火,但人们却又无法不佩服他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闯劲和决心。
看到第十四回时,情节逐渐紧张起来。
孙悟空,这位原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野猴”
,在这一刻竟然第一次亲手杀了人。
这六个剪径的强盗,成了他人生道路上一道刺眼的裂痕,同时也隐藏着他内心深处复杂的人性挣扎。
那一棒挥出,不仅结束了六条生命,更成为了他与唐僧之间冲突的。
唐僧责骂他“凶顽”
,这让孙悟空感到十分委屈和不解。
他心想:“我明明是救了你的性命,你反倒责怪我?”
一气之下,孙悟空便负气而走。
曾经,李皎棠在观看电视节目时,看到这一幕时,她和众多观众一样,心中对唐僧充满了不满和埋怨。
毕竟,孙悟空刚刚救了唐僧一命,可唐僧不仅不领情,反而对孙悟空破口大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皎棠经历了更多的人生阅历,当再次回顾这段情节时,却有了全新的感悟。
在孙悟空的世界里,“除恶”
便是正义的体现。
他眼中的强盗们,无疑是恶势力的代表,所以将他们打死,在他看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然而,唐僧的价值观却与孙悟空截然不同。
唐僧所秉持的理念是“恕”
与“忍”
,即使面对恶人,他也坚信应该以宽容和忍耐去对待。
这种观念对于孙悟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
正是因为这一次的冲突,孙悟空才如梦初醒般地认识到,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远非只是简单地与妖怪厮杀那么简单。
在这条漫漫取经路上,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如何收敛自己那颗充满杀意的心。
这一棒,犹如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了孙悟空的心头。
它不仅仅是对他行为的一种严厉警告,更是对他内心世界的一次强烈冲击。
这一棒让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往的行为和价值观,是否真的正确无误。
这第一次的杀人经历,与他后来降妖除魔时的“名正言顺”
截然不同。
这一次,他的行为更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他内心深处尚未完全褪去的野性。
而这面镜子,也预示着他未来的道路将会充满艰辛与挑战:从“快意恩仇”
到“克制慈悲”
,这其中的转变,又谈何容易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