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一个有着如此极端、扭曲且公开表达反社会、反民族立场的人。
这不仅是个人道德问题,更可能给单位带来巨大的负面舆论风险。
于是,一场场内部的“谈话”
、“教育”
开始了。
轻则警告、检讨、扣罚奖金,重则调离重要岗位、暂停晋升,甚至直接以“严重违反职业道德”
或“给单位造成恶劣影响”
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那些被“精准点穴”
的人,很快现自己陷入了社会性死亡的困境。
亲戚、朋友、同学、邻居看他们的眼神变了,从以前的普通熟人变成了“那个网上骂自己祖宗的汉奸”
。
社交媒体上的现实朋友纷纷取关、拉黑。
小区业主群里可能有人“不经意”
地讨论起“我们小区好像出了个精神日本人”
。
甚至出门都可能被人指指点点,遭遇冷眼和唾弃。
这种无处不在的道德审判和社交孤立,远比罚款和短暂的拘留更令人窒息。
还有一些更“巧合”
的事情生。
例如,某个极度活跃的“殖人”
突然现自己申请信用卡被拒、贷款审批受阻;或者其经营的小网店突然遭到大量“合规性”
投诉而被平台暂时封禁调查。
这些麻烦不大不小,却足以让其焦头烂额,深切体会到“祸从口出”
的含义。
所有这些“暗面”
的操作,其实都算是杨简第一次用,以前他是真没这么生气过。
精准、高效、狠辣,且几乎不留任何直接证据指向他自己。
聪明大概能猜出这背后是谁的手笔,但没人会点破,一方面是因为没有证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些人确实犯了众怒,杨简做了许多人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在明暗手段之外,杨简极其擅长利用和引导舆论大势。
一直以来,杨简与众多主流媒体保持着良好关系,他旗下的业务也与许多媒体有合作。
此次事件,官媒本就站在历史正义和民族情感一边。
在杨简团队适时的信息提供和沟通下,官媒的声援更加密集和有针对性。
《人民日报》表评论:《铭记历史,不容魑魅魍魉歪曲》,严厉批判网络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精日言论,强调依法打击的重要性。
《光明日报》文:《文艺工作者的历史担当与民族情怀》,高度肯定杨简的计划,斥责那些攻击者为“文化上的无根之萍”
。
央视新闻频道在专题报道中,直接引用了一些打了马赛克的恶劣言论截图,主持人义正词严地点评:“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任何挑战民族底线、亵渎历史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和道德的审判。”
这些定调性的文章和报道,彻底剥夺了那些攻击者的舆论空间,将其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无数大v、历史学者、法律专家、政治评论员、影视评论人纷纷跟进,从各个角度剖析批驳那些荒谬言论,形成了一场全民性的舆论围剿。
他们用逻辑、用史料、用情感,将那些“殖人”
的言论撕得粉碎。
有了主心骨和明确方向,广大网友们的反击更加有组织、有效率。
他们不仅举报、驳斥,还自创作了大量讽刺漫画、段子,极尽所能地嘲讽和挖苦那些“精神小日子”
,使其彻底沦为笑柄。
例如,将他们的言论p成表情包,配上“我不听我不听,皇军就是没错”
之类的文字,广泛传播。
部分精神小日子见国内舆论场已无立锥之地,便试图转进到推特、脸书、油管等国际社交媒体,用英文或其他语言继续诋毁杨简,散布“极端y”
、“正府宣传工具”
等陈词滥调,企图博取国际反华势力的同情和支持。
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杨简在国际上的个人影响力。
杨简凭借众多经典歌曲、经典电影等,以及他科技巨头、投资神话的光环,在海外积累了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些粉丝或许不了解金陵大屠杀的全部细节,但他们崇拜杨简的才华和成就。
看到自己偶像被一群来历不明的人用充满恶意的语言攻击,他们立刻自组织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