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绪七年,七月十三日,盛京。
绍绪帝十三日御书房和邓修翼商量定后,便下了旨意。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镇北侯曾达,忠勇可嘉,着授『镇朔将军』印,总领宣府镇军务,克日开拔,世子曾令荃为副将,协理戎机。
御马监掌印太监陈保,率腾骧四卫精骑四万丶官马万匹,兼程驰援宣府,以为监军,凡军务可便宜奏闻。
五军都督府右都督秦烈,着充大同镇总兵官,接替其父良国公秦业署理边务。
良国公秦业,晋封太傅,留京参赞机务。
原代行大同总兵事秦焘,升为副总兵,协理大同西路防务,听秦烈调遣。
永昌伯卫定方,即刻赴蓟镇,整饬辽蓟边备,严防北狄东窜。
各官须同心戮力,共御外敌,勿负朕望。
钦此!
」
看到这则圣旨最高兴的,莫过于姜白石了。
而内阁中,辅严泰和次辅袁罡斗了这麽多年来,第一次两人对视了一眼,两人都从对方的眼中读到了一个名字「邓修翼」,只有邓修翼有能力说服皇帝让出腾骧四卫的四万匹战马以抗北狄。
曾达于七月十八日,抵达宣化城外。
他到之日,北狄已于十七日夜完成对城池的合围。
但是让曾达尴尬的是,陈保的腾骧四卫的精骑,因为带着辎重,还需一日才能到。
……
再说北狄,七月九日祭旗后,次日清晨便大军开拔,阿拉坦汗率二十万北狄各部落精锐联军,自威宁海子南下,然后他分兵三路。
东路由大将也率五万精锐,突破宣化外长城,直扑君子堡。
君子堡的外长城没有警讯功能,所以北狄一直打下君子堡丶马营堡,直到打到仓上堡时,云州城堡才收到了烽火警讯,迅调集独石城丶半壁店堡丶猫儿峪堡和后方的赤城堡等各个堡城一半兵力,集合到云州城堡。
可怜的是独石城堡最远,其分出来的兵力尚未到云州城堡,便在山谷中被北狄伏击,全部阵亡。
西路由小那颜指挥三万铁骑,在大同镇外围虚张声势。
小那颜出时,阿拉坦汗已经关照,无需急行,三万铁骑抵达镇羌堡时乃七月十五日,此时大同镇已经接到了宣化镇来的军情。
小那颜在镇羌堡处,多次做出佯攻,大同守兵都无反应,如此试探良国公府和代王的态度,小那颜便知道自己父汗所谓和秦家达成共识之话不虚。
于是,他便继续在此逡巡。
中路则由阿拉坦汗亲率十二万大军,用了四日抵达野狐岭,然后他们直接翻过了外长城,从膳房堡直扑万全右卫城。
万全右卫城接到警讯后,迅进行了防御。
万全右卫城左右各拥一条河流,仅南北两门,本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其守卫士兵应为五千六百馀人,然因三年无战事,西侧护城河拥塞,城墙居然都有失修之处,再加上守备松懈,军户逃逸,火药受潮,当北狄兵马扑来之时,其用填河车堵塞东侧河流,集中攻南门。
卫城内,不足五千兵士,在十二万铁骑的碾压之下,如同摧枯拉朽般,直接破城而入。
入城,北狄抢走了所有粮食,杀光士兵丶守将。
四散逃逸民众一概不论,然后沿着洋河河谷,直扑宣化。
到七月十七日夜,仅中路的十二万大军,已经对宣化城形成了合围。
在北狄大军从插汉拉祭旗后一日,大庆的夜不收已经侦知了北狄大军的行军消息,火将军情传回大庆。
他们只比北狄大军早一日半过了野狐岭,夜不收在野狐岭北麓遭遇北狄游骑,牺牲三人才突破封锁。
然后他们又用了半日时间,将军情传到了宣化。
宣化总兵张弼自七月十二日开始,便一边向京城传递紧急军情,一边向各个卫所调集兵马。
当是时,张弼还不知道北狄还有东路打君子堡的五万兵马,和在大同外围的三万铁骑,军情传来,便以为北狄就是约十二万大军中路直扑宣化而来。
七月十三日,宣化总兵张弼接到北狄中路十二万大军已过野狐岭的消息,顿时如临大敌。
虽然宣化总兵力十五万,但是这个十五万是四散在各个卫所城堡的,宣化城自身只有五万兵力,若十二万北狄铁骑直捣黄龙,也许他能守,但是能守多久,他不知道。
他深知留给宣化城的时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