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喃喃自语,心中一阵惋惜。
甘林认识李威已经很多年了,他打心眼里是敬佩老国公爷,敬服李威的。
在他看来,英国公府于朝有功,于国尽忠,子侄人品能力都是上佳。
如今因为李云苏差点死在宫中的事,让皇帝和英国公府产生了嫌隙,实在不值。
这个淑妃和长宁确实可恨!
第二天甘林随侍在绍绪帝身边时,就悄悄打量司礼监来值守的太监们。
没有什麽人和小太监描述的身量一样。
第三天,还没有。
直到第四天,他看到了邓修翼。
他知道,就是他,只有他,暗暗记在心里。
……
邓修翼病了两天,未去当值。
他不知道甘林已经记上他了。
因为十五日入水救人,在西华门外吹了几刻钟的冷风,本就身子有点不舒服。
十六日晚又天凉如水,心凉如水,当夜他跪坐床前时,就烧了。
张齐准了他两天的假,他在床上趴了两天。
第三天,无论如何他都要去当值了。
这次病下来,他瘦了一圈。
出门时,正撞上了朱庸。
朱庸看了他一眼,「抱了大腿,也没见日子好过,何苦?」
这种事,在司礼监是瞒不过人的,更何况朱庸是司礼监掌印大太监。
朱庸是坏,不是蠢。
张齐是恶,也不是蠢。
张齐放他撞上朱庸,便是想告诉朱庸,这个人我占了,你若不爽,今日且放你手上。
邓修翼对张齐的小肚鸡肠又有了新的认识。
只是邓修翼没有想到朱庸却没有搭理他,可能过去两天前朝有大事。
进了值房邓修翼便知道,明日朝会要议秋獮之事。
前年皇帝登基时过了秋獮之期,去年齐王谋逆吓得皇帝缩在宫中。
再加上四十六年后隆裕皇帝一直身体不好,这样一来庆国已经四年没有秋獮了。
秋獮于庆国而言是大事,又是皇帝第一次秋獮,于制当去九边,宣化丶大同丶怀来都是选。
可是不知道为什麽,兵部报了几次方案皇帝都未置可否,一时朝中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皇帝不想秋獮。
朱庸的心思都在揣摩上意上,哪有功夫来折腾邓修翼。
邓修翼的视角自然比他们高明,在他看起来,今年秋獮肯定会去,拖了那麽久,是皇帝对于去宣化和大同心有芥蒂。
大同有代王,前朝太子事中代王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别人不清楚,皇帝心中应该知道他扮演了什麽角色。
而宣化,恐怕和四十六年事有关,因为根据李云苏的分析,北狄从宣化路进的可能性大于大同。
毕竟为了诱惑齐王去广昌,对方可以做到调林时去保定府,划广昌归保定,事成又划广昌回大同,就是为了不让细节很快暴露。
那麽大同府在四十六年事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便和保定府一样,看起来都是自己人。
而宣化则完全不是自己人的可能性更大。
皇帝也不想去宣化,就是为了不暴露。
问题是为什麽皇帝不愿意去怀来?看来这个里面还有原因。
所以,最后皇帝一定会去,且一定最终会去南苑。
只是皇帝不想自己说出来,而只等人来提,他好半推半就顺了臣子们的意思。
明日朝会,如果朝中没有人能揣摩到上意,最终会定一个日子。
然后皇帝会用拖字诀,使得大家最后都想到没时间了,只能去南苑。
于是皇帝就可以遂愿了。
邓修翼算了算日子,应该是在九月初三到九月初七日就会出。
秋獮本就是勋贵武将的事,与文臣无关。
英国公府逃不掉,他最近几日一定要出宫一趟,而且他不知道她怎麽样了,很是担心。
八月二十日朝会后,张齐被皇帝痛骂。
只因为二十日朝会上关于秋獮事吵的不可开交,没一个人提到南苑。
皇帝心里非常不痛快。
还有一些科道御史骂得激烈的,甚至骂皇帝数典忘祖,忘记了庆国马上得天下。
皇帝不擅武事,是皇帝对比太子和齐王最大的弱点,也是皇帝心里最自卑的地方。
张齐实在倒霉,其实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当时正是他在读奏章,皇帝随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