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给胡志康上眼药(第1/2页)
面对满会议室灼灼的目光,其中不乏警界资深领导和前辈,章恒却依然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气度。
他挺拔的身姿在众人注视下没有丝毫动摇,整个人仿佛笼罩在一层无形的自信光环中,思路清晰,言辞沉稳,完全不像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警察。
“各位领导,我之所以敢于推翻原有的侦破方向,断定这是本地人作案,并且凶手的居住地距离案发现场不会很远,是基于充分依据的。”
章恒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我的判断主要有三点依据。”
事实上,在仔细研读卷宗并亲临案发现场后,一种强烈的直觉一直在告诉章恒——凶手就是本地人。
但面对这么多领导,尤其还有好几位市局高层在场,他当然不能仅凭直觉下结论,于是,他条分缕析地阐述了自己的三点理由。
“第一。”章恒伸出食指,“根据凶手在现场留下的烟头判断,他抽的是本地生产的‘白云山’牌香烟。”
“这种香烟在外地市场几乎不见销售,而且从烟蒂的磨损程度来看,这是一个长期吸食该品牌的老烟民。”
他稍作停顿,让这个信息被充分消化,然后继续道:“第二,三名女童去山沟里捉蝌蚪属于突发性的随机行为,那个山沟位置偏僻,道路难行,如果不是对当地地形极为熟悉的外地人,根本不可能知道那个地方,更不会偶然前往。”
“第三点,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章恒的语气变得更加坚定。
“凶手将尸体藏匿在废弃砖窑后,依照当地特有的习俗,在洞口放置了桃树枝以防牲畜进入。这个细节表明,凶手不仅熟悉当地环境,更深谙本地的风俗习惯,这绝非一个外来者能够做到的。”
阐述完这三点依据后,章恒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果要重启这起悬案的侦破工作,我认为应当以案发现场为中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重新进行摸排。同时,我们可以引入更科学的排查方案和更先进的刑侦技术手段,以提高排查的精准度。”
章恒的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会议室再度骚动起来,窃窃私语声此起彼伏,气氛渐渐热烈。
一直未曾放弃此案、多年来持续追查的老陶,此刻却反常地保持着沉默。
尽管章恒的几句话几乎否定了自己数年来的努力方向,但他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在脑海中激烈地思考:难道这些年来我真的错了吗,凶手真的不是外地人吗,想到自己多次奔赴外省调查取证,难道这一切都是白费力气?凶手其实一直就隐藏在本地!
这时,胡志康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小章,这个案子我还是比较清楚的,当年也参与了侦破工作。我不同意你的推断。”
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认同,“凶手应该是外地人,侦破方向必须放在这个基础上,本地人的可能性早就被排除了,如果再回头排查本地人,只会是做无用功。”
他这一表态,立刻引来了不少附和者。
一位分局领导当即站起来表示支持:“我认为胡政委说得非常正确,当年案发时,我们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以案发地为中心,在半径5公里甚至10公里的范围内,像梳子一样反复排查过多遍,如果凶手真的是本地人,早就应该被找出
